健康新闻

深度学习系统可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进程

165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该病初期症状隐匿,病情严重时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损伤甚至失明。由于不同患者病情进展存在较大差异,每位糖尿病患者患DR的风险和时间难以准确预测。如何高效精准诊断DR并评估其进展风险一直是一大难点。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

健康新闻

感染新冠后,出现眼部症状如何缓解

641

近期,有网友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眼部酸痛、红肿、流泪甚至视物模糊等症状。此前,《自然·通讯》刊登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新冠病毒可导致眼部不适和视网膜炎症。而《柳叶刀》发布的大型前瞻性观察研究也显示,即使接种过疫苗,仍有24.8%—27.7%的新冠感染者会出现眼睛酸痛的症状。通过两个途径引起眼部不

健康新闻

视力差的老人注意增肌

239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康复医学科医疗组组长 吴春薇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下降成为老年人群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而且它还与很多老年疾病密切相关。近期,《英国医学杂志·老年医学》刊登了一项研究,以1733名65岁以上韩国男性为考察对象,结果发现,视力不好的老人还可能肌肉质量低。在受试老人中,视力

健康新闻

安徽超早产双胞胎乘医疗专机抵京

220

昨天下午,备受关注的一对超早产双胞胎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下,乘坐医疗专机顺利抵达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目前,双胞胎兄弟已经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下一步医生将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开展相应的救治工作。目前,两个平台的筹款通道已经开启,爱心人士可为孩子们奉献爱心。双胞胎进入重症监护中心昨天下

健康新闻

全球22亿人视力损伤或失明

368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发布首份《世界视力报告》称,全球视力损伤或失明人数高达22亿人。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获得眼科护理机会不足是视力障碍人数不断增加的主要因素,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尤为突出。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造成最常见眼部疾患的其他因素包括:近视——长时间呆在室内和大量从事“近距离工

健康新闻

五种情况不能用降糖药

1119

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王世东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大多数糖友都要长期或终生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自身血糖的稳定。而比起注射胰岛素,大多数患者喜欢用服药的方式控糖。但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王世东告诉记者,以下几种情况糖尿病患者是不能改用降糖药的

护眼知识

红白黄蓝紫 5大眼病要重视

737

  人们通过眼睛获取超过80%的信息。但目前,国人的眼睛正在超负荷工作,其中5种眼科疾病严重困扰国人,可以用“红、白、黄、蓝、紫”5种颜色形象地描述。   红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我国,糖尿病患者失明的危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5倍。高血糖等代谢紊乱会对眼底微血管组织造成持续伤害,导致渗出、出血和增

护眼知识

眼底检查五类人需定期做

973

  眼底检查是眼部检查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各种眼病以及内科病和神经科的疾病,如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病变、黄斑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血液病、颅脑疾病等。   接下来小编邀请烟台慈铭体检带您了解一下哪些人群需要定期做眼底检查。  原发性高血

护眼知识

五类人群需定期做眼底检查

252

  眼底检查是眼部检查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眼底结构包括视神经、视网膜、视网膜动静脉血管、黄斑等。全身活体血管,唯有眼底可见。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各种眼病以及内科病和神经科的疾病,如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病变、黄斑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血液病、颅脑疾病等等

新生宝宝最易感染的眼疾
护眼知识

新生宝宝最易感染的眼疾

324

  遗传性眼疾  遗传形式,一般分为显性遗传、隐性遗传以及性连遗传叁大类。常见的眼疾包括先天性白内障、无虹膜症、视网膜色素变性症等属显性遗传;视网膜胚胎母细胞瘤、部份视网膜色素变性症、白化症等,这些疾病属于隐性遗传;而色盲、脉络膜缺失症则属于性连遗传。  遗传性眼疾大多仅能控制症状,无法根治,因此婚

吃鱼不宜过量,小心伤害眼睛
护眼知识

吃鱼不宜过量,小心伤害眼睛

291

>>更多推荐:眼镜族用手机打电话注意了!  吃鱼预防眼睛疾病  鱼体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和鱼肝油等,具有保护眼组织的作用。中老年人多食鱼,有助于预防老年性的眼底黄斑退化和视网膜病变。  吃鱼过量对眼睛有害  然而,科学研究新发现,吃鱼虽能护眼,但吃得太多对眼反而有害。食鱼量达到某一程度后

早产儿健康成长先过四关
护眼知识

早产儿健康成长先过四关

866

  呼吸关:   未成熟儿出生后,要密切观察其呼吸情况。不是每一个未成熟儿都要吸氧,更不要长期吸氧。只有在婴儿出现发憋、呼吸急促等呼吸困难表现或发生青紫时才用氧,氧浓度为30%~40%即可,并监测动脉血氧分压,以不超过100mmHG(13.33Kpa)为宜。长时间吸氧或吸氧浓度过高,可引起眼晶体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