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一则“仁济医院一名专家因拒绝接诊插队病人,被警方戴上手铐带走”消息,引发网民关注。上海公安机关于26日发布对此事的调查通报。昨日,中国医师协会就此事发表声明,希望事件的患方能够互相理解、各自反思,用理性构建美好的社会氛围。
因沟通不当产生误会
目前,从相关方的官方声明中,可知事件是患者与医生因就诊秩序而起冲突。当事患者认为“等候就诊”时间过长,先后几次去询问医生,当事医生拒绝其打断自己正在进行的诊疗,在维持诊室秩序的过程中,与患者发生肢体冲突。
因“等候就诊时间长”而产生烦躁和焦虑,是人之常情。想必每一个去“大医院”看过病的人,都能体会当事患者那种无助。然而,令患者等候过久的并不是当事医生的“无故拖延”,而是因为来就诊的患者实在太多。
在上海警方发布的通告中,警方摘录了这样一个细节:“12时50分许,当事医生赵某为当事患者就诊”。对大部分工种来说,12点50分是午餐和午休时间,但此时,已工作了近5个小时的医生还在为患者诊疗,医生的工作强度和忙碌程度可见一斑。
废寝忘食的医生和焦虑无助的患者,本该是一对相互体谅、相互配合的关系,但他们却因沟通不当而发生了肢体冲突,进而引发警方介入。
在冲突发生后,患者选择报警,这是患者在行使自己的权利;警方在第一时间前往医院调查取证,并要求医生配合调查,这是警方在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本无可厚非。感到委屈和痛苦的医生,面对众多仍在等待就诊的患者,拒绝了警方提出的立即回警局的要求。由此,当事医生和警方产生误会,警方将其“强制带离诊室”。
这件事的发生令人惋惜。同样是尽心职守的两个群体,仅仅因为未能有效沟通,未能体谅对方工作的要求和难处,而产生误会并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如果医生能够理解,警方在调查冲突事件时,需施予双方同等要求,不能因顾虑职业因素制造“偏袒一方”的表象;如果警方能够理解,医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其他医生接手自己的预约患者,不能抽身不是拒绝调查的意思;如果医院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有较为专业的协调和担保制度,这件事很可能是另外一个结果。
正如中国医师协会在声明中所说:“医生护佑人民的健康权和生命权,警察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的尊严,应当互相支持配合。”
医院应为改善就诊秩序做出更多努力
与此前发生的医患冲突事件不同,此事件不是因患者对诊疗结果不满意而与医生发生冲突,而恰是因为我们习以为常的“等候”“排队”等就诊秩序起了冲突。因最平常的就诊秩序引发医患矛盾,令这起事件更具讨论意义。
生活经验显示,当患者等候就诊过久时,他的烦躁可能指向医生;患者在接受诊疗时被其他患者打断,他希望医生予以拒绝;遇到其他患者扰乱秩序时,他同样希望医护人员出面维持秩序。
医生有没有义务维持诊室的秩序?我国《执业医师法》在医生的责任与义务规范中,并没有提到“维持诊疗秩序”相关问题,而在第22条第3款规定了医生要“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一个未经许可进入诊室的患者,是否可能伤害正在接受诊疗的其他患者的隐私?医生要保护患者的隐私,就必然要拒绝 “闯入者”,而“驱逐”行为又涉及到医生所不具备的维持秩序的能力和义务。
正如中国医师协会在声明中所说:“在医疗机构内如果发生患者不遵守诊疗秩序的行为,首先应当由职能部门或安保部门协助维持秩序,以防事态扩大,这也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一个基本原则,医院相关部门在处理类似事件时不应当缺位”。
不仅对于维持诊疗秩序,医院不应缺位,对于缓解患者就诊“等候过久”的烦躁,医院也应该着力解决。很多医院为此进行了有益尝试,有的通过社交软件精确就诊时间;有的安装AI辅助设备解答患者疑问;有的改善等候环境,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因就诊秩序而起的医患冲突,究其根本是“看病难”,是优质诊疗资源过于集中。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分级诊疗,正在积极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计划。这一轮改革恰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专业的协调、反馈和解决机制。
如中国医师协会所说,“白大褂”和“蓝警服”都是人民群众最需要和最信赖的职业群体。为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白大褂”和“蓝警服”都应恪尽职守,更应彼此支持。
(相关报道见链接:http://legal.people.com.cn/n1/2019/0426/c42510-3105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