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预交金降了,医疗服务能不能跟得上?

编者按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公立医疗机构已于6月30日起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以城乡居民医保住院患者阑尾炎手术为例,假设某医院经测算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阑尾切除术”患者过去3年平均住院费用为9000元,医保报销后个人平均自付3000元,则该医院向该类患者收取的预交金不得超过3000元。

而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全面取消门诊预交金。从门诊预交金“退场”到住院预交金“瘦身”,从“先付费再看病”到“先看病再付费”,医疗政策的优化,无疑也将优化百姓的就医体验——

“将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这项由国家卫健委等6部门联合推进的政策变革,绝非简单的费用调整,而是医疗服务模式的又一次转型——从“经济担保”的传统思维,向“服务优先”的现代理念转变。这项改革直指医患关系一大命题:在取消传统经济担保机制后,如何构建兼顾医疗机构风险防控与患者就医便利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过去,高额预交金是“门槛”,拦住的不只是资金,更是患者对就医的信心。有多少人因担心押金不够,不敢住院?又有多少家庭为凑押金,四处拆借?降低预交金,就是把“就医压力”这个包袱,从个体肩上卸下来,放到制度优化的“工具箱”里拆解。

各地试点已展现出创新路径:通过建立医疗信用评价体系替代现金担保、引入多元化风险分担机制、打造智能化医疗服务流程,一个更具温度、更有效率的医疗服务生态正在成型。但也要认识到,当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要确保这项惠及全民的政策真正落地见效,仍需突破以下障碍:差异化预交金标准的科学制定,急危重症救治中医疗机构责任边界的法律界定,跨机构医疗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等等。

预交金标准如何避免“一刀切”

预交金和挂号费不是一回事。预交金指的是患者在门诊或者办理住院之前,需要预先支付的一笔押金,以作为后续治疗费用的保障。20世纪80年代,为了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缴费等候时间,医疗机构相继设立了住院预交金和门诊预交金。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信息技术推动自助缴费等手段普遍应用,预交金的作用逐步减弱。于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引导各地逐步降低预交金收取额度,以进一步减轻患者就医压力。

比如:重庆市2024年首创“病种分级预交”制度,将3800个病种划分为四档,白内障等日间手术预交金降至500元以下,而复杂心脏手术则维持合理标准;北京协和医院推出慢病患者“阶梯式缴费”,首次住院仅需预交30%,后续根据实际费用动态调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实行“儿童友好”政策,14岁以下患儿预交金较成人降低40%。这些探索证明,精准施策能在减轻患者负担与保障医院运营间找到最优解。

然而,“一刀切”现象仍未根除。云南省医保局2023年抽查发现,75%的二级医院对疝气修补术等小手术收取5000元预交金,远超实际费用;河南省某市调研显示,73%的医院对日间手术采用5000~10000元预交金,理由仅为“简化流程”。另外,粗放管理也导致多重矛盾。如老年慢病患者因频繁住院承受沉重资金压力,儿童家庭因预交金不足延误治疗;有些医院科室间预交金标准也缺乏科学依据,有的科室偏高、有的科室偏低。

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分层管理体系,推动预交金政策从“管理导向”转向“服务导向”,需从以下维度突破:

一是三维分类体系,建立“病种复杂度+人群特征+支付能力”动态评估模型,结合医保类型与信用记录灵活调整;二是智能动态管理,运用大数据预测患者实际费用,实现预交金实时调整、多退少补,避免资金沉淀;三是多元化支付方式,提供信用支付、分期付款、亲友代付等选项,对异地就医患者试点“医保预授信”,真正实现“因病施策、一人一策”。

“精准收费”与“诊疗保障”如何平衡

预交金与医保报销深度绑定,意味着医保部门要更及时、更精准地反馈报销数据,医院要更动态地调整预交金额度。比如患者住院期间,医保报销进度能实时更新,预交金也能相应调整,避免“多交不退、少交补交”的尴尬。这种协同,会让医保基金的使用更高效,也让患者切实感受到医保“保驾护航”的力度。

当然,变革路上也有挑战。比如医院如何平衡“精准收费”与“诊疗保障”?毕竟,医疗费用存在不确定性,若预交金收少了,治疗中出现超支,会不会影响救治?这考验医院的费用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能力。江苏南京自2024年推行“急诊绿色通道”以来,累计为4.2万名急危重症患者提供零预交金救治,平均抢救时间缩短38分钟;广东深圳实施“先救治后付费”机制后,2024年前三季度急诊科危重患者死亡率显著下降。这些实践不仅验证了应急保障机制的生命救援效能,更彰显了医疗体系的人文关怀。

然而,应急救治仍面临制度性困境。某医院数据显示,2024年因交通事故、工伤等紧急救治产生的欠费高达800万元,追偿难度极大。问题的核心在于应急救治的权责边界模糊:医疗机构承担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而缺乏制度性保障;患者享有紧急救治权利,但费用承担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流动人口及突发意外伤患等群体,救治费用往往无人“兜底”。此外,部分医院因担忧欠费风险,在急诊预检分诊时过度谨慎,可能延误黄金救治时间。更深层的问题是现行政策对“急危重症”缺乏清晰界定,导致执行标准参差不齐。

构建全链条应急救治保障体系,将“生命至上”理念转化为制度实践,需考虑以下几方面保障机制:

一是分级分类标准,制定科学、可操作的应急救治分级标准,明确不同级别救治的预交金政策;二是多元化资金保障,整合省级应急医疗基金、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工伤保险及社会慈善资源,形成“财政托底+保险补充+社会共担”的资金池;三是健全风险共担机制,对医疗机构因抢救产生的合理欠费给予财政补偿,同时建立高效追偿通道,明确恶意逃费的法律责任,平衡医疗公益性与运营可持续性。

医院管理如何更高效、更智能

长远看,降低住院预交金对医院而言也是一次自我革新。医院要重新梳理收费逻辑,建立更精细的费用预测模型。过去,预交金收多收少,可能凭经验;未来,得靠数据说话。这倒逼医院提升信息化水平,打通医保数据、诊疗数据、费用数据的“信息孤岛”,让每一笔预交金的计算都有迹可循。

这些改变也会推动医疗管理向精准化、智能化升级,让医院运营更透明、更高效,为医疗改革埋下“数据驱动”的种子。一些医院已率先“出招”,如上海瑞金医院2024年上线“智慧住院”系统后,患者入院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30分钟;四川华西医院通过“每日费用清单推送”,使投诉率下降35%。这些实践证明,技术赋能不仅能优化全流程体验,更能降低经济负担。但也要看到,全国超60%的二级医院信息系统无法支持实时结算;跨省就医患者报销周期平均长达45天,信息壁垒亟待打破……

构建高效、透明的就医“快车道”,核心在于实现全流程数字化重构。当前,医院信息化水平不均、医保与HIS系统标准不一,导致“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难以落地。笔者建议朝以下方向发力:一是统一标准,制定全国医院信息系统接口规范,实现省内医保与二级以上医院HIS系统无缝对接;二是智慧升级,推广“床旁结算”“移动查房”等技术,让患者“少下床、少排队”;三是评价驱动,将就医便利度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建立患者实时反馈机制,以评促改。

降低住院预交金,不是终点,而是医疗支付体系优化的新起点。从门诊预交金全面取消,到住院预交金降低,医疗支付的“减负”拼图愈发完整。这也让我们看到,医疗改革不再是宏大叙事,而是落在每个患者就医瞬间的“小确幸”。这背后,是国家医疗保障体系从“有保障”到“更优质保障”的进阶,是技术赋能医疗服务的生动实践,更是民生温度的具象体现。

(作者:王刘安,系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健康信息学专委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2025年08月23日每日养生小知识健康简报,星期六!健康是一种生活态度!
下一篇:

易网健康养生网,致力于都市养生知识的普及,推进养生理念的更新。易网养生网提供专业、完善的养生信息服务,涵盖中医养生、食疗养生、养生保健、心理养生、养生小常识、女人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爱眼护眼、养生小知识和顺时养生等。作为养生第一门户,秉承传播科学养生方法和理念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祝您健康生活每一天!

相关推荐

云南昆明多举措优化就医流程

1323

  本报昆明8月19日电 (记者李茂颖)今年以来,云南昆明综合运用大数据监测、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个性化服务,持续优化全市医院就医流程。记者从云南省昆明市卫生健康委了解到,一方面,昆明市在市属医院创新性开通周末、节假日和夜间等时段的“弹性门诊”服务;另一方面,开展“首诊惠民行”试点,患者从进入医

停车改革一小步,就医体验一大步(民生改善在身边)

1836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湖院区北门口,送父亲做透析的李伟摇下车窗,准备加入熟悉的“长龙”。可眼前景象让他一愣:曾经堵到百米外的车流不见了。“车上有行动不便的患者吗?”保安每辆车挨个确认,引导需要入院的车辆,“直行右转,到地下停车场!”顺着指引,李伟开车进入了院区,将车停稳后,他看了一眼表——从排

我国加快构建高质量儿童医疗服务体系

1267

记者7月18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了解到,我国加快构建高质量儿童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扩大儿科医疗服务供给。目前,全国近8000家综合医院、98%的县医院能够提供儿科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儿科服务的比例达到80%以上,方便患儿就近就便就医。全国已有超过300家儿童医院及有儿科的综合医院牵头组建了医联体,

暖心!“小哥专用卡”能歇脚、可就医

1467

骑电动车送餐途中,不小心摔倒、擦伤手臂,到附近医院“遵小哥”专属窗口出示“遵小哥”暖心卡,不用挂号,消毒、包扎都免费——不一会儿,河北唐山遵化市外卖骑手王硕又投入紧张的工作。这张标注着姓名、电话等信息的“遵小哥”暖心卡,是遵化市委“两新”工委专门给全市外卖骑手印发的。凭借这张“小哥专用卡”,不仅个别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参保群众超七千万人次

1348

本报北京6月8日电 (记者孙秀艳)记者从国家医保局获悉:2025年一季度,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运行基本平稳,惠及参保群众7075.26万人次,为群众减少垫付469.92亿元,较2024年同期分别增长37.97%、11.44%。截至一季度末,全国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65.16万家,较2024年底

“1米高度”视角改进儿童就医服务

1057

“医疗机构引入‘1米高度看医院’的儿童视角,从建筑空间、视觉色彩、设施设备、便利化服务等方面加强门诊、病房的适儿化改造。”在国家卫生健康委5月3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司长沈海屏介绍,到2025年年底将推动2000家医疗机构达到儿童友好医院的建设要求。数据显示,我国儿童健康水平近

把好群众看病就医“价格关”(无影灯)

1601

  出院结算,长长的收费明细单里,有不少看不懂的花费;在A省做了个核磁,收费450元,到了B省,可能就变成了500多元,而且还可能有不同价格的材料费。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也给群众带来了很多困惑和不便。随着近期心血管系统类、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发布,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已印发相

网约护士,居家就医新趋势

296

自国家卫健委2019年启动“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以来,一种新型护理方式——“网约护士”在各地悄然兴起。凭借便捷性和专业性,“网约护士”受到患者和家属的欢迎,成为解决家庭护理难题的有效途径。不过,推广中也面临一些问题。目前,“网约护士”发展状况如何?能否成为居家就医新趋势?保障服务效率质量本报记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日常养生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169

现代人生活水平高,健康意识也强,稍微有一点不舒服,就喜欢去医院做个检查, 然后开一些药。但是,有很多病听起来很吓人,其实都是不用治疗的,大家不再花冤枉钱!饭后烧心:吃花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日常养生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116

立秋后秋燥袭来,不少人感觉身体干燥。那么怎么对付秋燥?12样日常美食煮一煮也能有好的效果。一、水煮香菜做法:把香菜洗净,切成小段后清水煮沸即可。1洗肾排毒把香菜切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日常养生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274

秋葵,在我国江西省的萍乡以及南方地区有种植,是锦葵科秋葵属植物,脆嫩多汁,滑润不腻,香味独特,被誉为人类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主要有利咽、通淋、下乳、调经等功效,主治咽喉肿痛,小便

每天只要坚持5分钟,胜过跑步1000米!
健身方法

每天只要坚持5分钟,胜过跑步1000米!

131

想要练出完美好身材那就要运动,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种新的运动健身法,那就是平板支撑(plank)。供图/视觉中国平板支撑,这就是现在大多数健身房都流行无器械运动。因为它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