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工程师”,守护健康有了更多可能

【健康前沿】

零磁技术倾听人体极弱“磁语”,为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早期预警;电子“创可贴”将药物精准递送至病变细胞内部;机器人塑造“小创口,大健康”手术新范式……近年来,医工交叉融合成为医学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从临床需求反向推动技术创新,到多学科协同攻关,从科研团队“接单”设备研发,到医疗方案落地为患者送去福音,医工交叉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正不断拓展医疗边界,深刻改变着医疗服务模式和未来走向,为守护人类健康注入新动能。

更无创

“医”有所呼

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助理、临床研究部主任 王莹

在胸痛中心一线奋战的医生常面临这样的无奈:约30%的急性心梗患者因症状不典型(如仅表现为牙痛、上腹痛、恶心或乏力)被漏诊,尤其是老年、女性及糖尿病患者,其疼痛阈值较高,更容易出现非典型表现。

心电图作为初步筛查工具,对非ST段抬高型心梗的敏感性不足50%,且易受基础疾病(如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肌肥厚)干扰,导致假阴性率居高不下。更棘手的是,冠脉造影虽被视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其仅能评估心外膜大血管的狭窄程度,无法识别微循环障碍、血管痉挛或细胞级别的电活动异常。因此,这类患者往往因反复胸痛就诊,却因造影结果“未见明显狭窄”而被误判为功能性病变,最终错失早期干预时机,甚至进展为心力衰竭或恶性心律失常。

此外,传统影像学检查存在诸多局限:冠状动脉CT虽能有效评估血管狭窄,但辐射暴露及碘对比剂过敏风险限制了其重复使用;心脏MRI(磁共振成像)虽可精准评估心肌存活性和纤维化,却对植入金属器械(如起搏器)的患者构成禁忌。而依赖心肌酶(如肌钙蛋白)的实验室检测,需等待2~4小时的窗口期才能显示升高,对于超急性期(发病1小时内)的心肌缺血几乎无诊断价值,且这种滞后性可能导致再灌注治疗延迟,显著影响患者预后。

当前临床亟须一种无创、快速、高敏感性的早期诊断技术,能够突破传统方法的时空限制。一方面需在症状出现初期(如心肌细胞缺血但未坏死阶段)捕捉异常电生理或代谢信号;另一方面需兼顾微循环及分子层面的功能评估,以填补现有“盲区”。

“工”有所应

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王亚翔

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呈现多发、高发态势,且具有早期难发现的特点。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以建设“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契机,将在极弱磁场测量领域积累的科技成果转化为零磁医学装备。

这种基于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检测技术的零磁医学装备,不仅可实现心脏和大脑功能信息的精准检测、快速成像以及无创检查,为心肌缺血、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提供新的手段,且可以其无创、无辐射以及低成本等特点,广泛用于婴儿、孕妇以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开展儿童脑发育评估、成年人精神疾病诊断以及老年退行性疾病诊疗等。还可为中医诊疗机理验证提供科学依据和手段。

此外,我们还与国内多家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开展合作,成立零磁医学联合验证中心,在38家医院投放50余台零磁医疗设备。依托合作医疗机构采集心脑磁元数据和临床数据,利用临床数据,构建心脑磁疾病诊断算法模型,开发临床疾病辅助诊断、疾病风险等系统,为零磁医学健康评估和疾病诊断标准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

更精准

“医”有所呼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 刘嘉琦

疾病的精准治疗,依赖于高效的用药方式。然而,现有的药物递送方式面临两大挑战:首先,传统的口服或者静脉输液的给药方式效率有限,大多是作用于全身,到达特定器官的药量可能不足初始药量的1%。其次,即使是现行的靶向性治疗也很难做到精准的靶向,一些药没有到达病灶区域,反而造成了正常器官的损伤,可能会引起非靶器官的毒副作用。例如在癌症的治疗过程中,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强,可能会造成掉头发、身体虚弱、心脏毒性等症状。

此外,我们面临的一个临床难题是,携带有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相关基因(BRCA1/2等)突变的女性,面临很高的乳腺癌和卵巢癌发病风险。按照目前国内外指南,预防性切除可能是唯一降低相关风险的手段,但这对于女性来说,是个极大的身体创伤和心理负担。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局部更微创的干预降低肿瘤风险呢?这对于这部分高风险女性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福音。因此,开发精准、安全、高效的靶向器官药物递送技术,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核心要务之一。

“工”有所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工学院副院长 常凌乾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的解决思路非常直接——尽可能减少体内循环,将药物精准递送到靶器官的病变细胞中。

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小型的、局部的给药系统,这就像给器官内部病变区域贴上一个微型“创可贴”。这套微型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场在细胞膜上打开微小孔道,将药物精准递送到细胞内部。这听起来简单,但想要在体内真正实现精准、高效、安全的局部递送,需要解决两个难题。

首先,一个器件要想植入人体内,一定要具有轻、薄、能够装载药物还能产生电场这几个核心特征。然而,传统的微纳加工技术主要基于硅基材料,制作出的器件较大,并不能满足药物递送“植入体内”的需求。我们研发的芯片使用柔性电子材料,形成了六层微纳结构电子贴片,可直接附着在器官表面。这个复杂的微型系统巧妙地将药物装载、电场启动、纳米级电场聚焦以及药物的精准递送等功能整合在一起。对比传统的电递送方法,这一系统的药物分子递送速度提升了上万倍。

第二个核心难点是器件进入人体后如何降解的问题。既然这个微型系统需要植入人体内工作,那么它完成任务后必须能够安全地在体内降解吸收。为此,每一层都要选用可降解的材料。我们精心筛选了一系列具有良好生物兼容性的材料,通过精密的微纳加工工艺,将这些可降解的材料制成器件。这样,整个“创可贴”系统在完成其药物递送使命后,就能在体内自然分解消失。

精准医学时代已经到来,临床应用新需求不断给科研工作提出新要求,我们必须将不断努力,提高药物递送的精准度和效率,助力精准诊疗加速发展。

更灵活

“医”有所呼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 王刚

临床中,传统的“开腹手术”方式,医疗团队面临着视野不清、操作困难、难以彻底清除病灶等多重挑战。随着技术进步和先进设备的引入,泌尿外科已经由“开腹手术”时代进入微创时代,在高清显像系统的帮助下,还可以实现无出血、无损伤手术。

但是,传统的腹腔镜器械需要医生亲手操作,这就导致两个问题,一是人类关节活动极限对于手术本身的限制;二是医患必须处于同一时空,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可能导致部分患者不能得到最有效、最及时的治疗。

为解决这些问题,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应运而生。比如国外某著名机器人手术系统,一经推出就受到外科医生的欢迎。但它价格高昂,还存在手术创口较大、创口数量较多等弊端,可能导致患者体表创伤明显、术后疼痛等问题。

因此,急需开发具有更高稳定性、更大灵活性、创伤更小、可突破时空限制、价格亲民的机器人手术系统,为广大患者带来更优质、更精准、更安全的治疗体验。

“工”有所应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 徐凯

外科手术正在经历一场由“多孔”向“单孔”、再迈向“无痕”的深刻变革。单孔腔镜手术作为微创领域的重要方向,对手术器械的灵活性、稳定性与精度提出了极高要求。而现有的单孔器械手术,因空间重叠与器械干涉,医生操作负担沉重,难以大范围推广。为此,我们启动了术锐单孔手术机器人的研发。

要推动技术从概念走向产品,首先要将临床医生的需求转化为工程语言。我们通过对偶连续体机构与超弹性材料的应用,自主研发“蛇形臂”核心技术,解决了单孔机器人在人体狭小腔体中“进得去、够得到、动得开”的难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自由度、多术式、跨专科的手术适配能力。医生再不必为“器械打架”烦恼,仅在单一切口下即可完成复杂精细的操作。

我们深知,工程能力必须持续贴近临床现场进行迭代,只有通过高频、深度的医工交叉合作,才能推动工程技术和医疗技术共同进步。目前,我们研制的单孔手术机器人已在国内多家顶级医院完成超过1500例临床应用,涵盖泌尿外科、妇科、胸外、普外、小儿外科等多个领域,手术效果稳定,患者恢复良好。值得骄傲的是,今年4月,在苏州,中国医生团队利用我们的机器人系统,“跨越”8000公里,成功为远在罗马尼亚的患者实施了一场远程胸外科手术,验证了中国原创技术的可靠性。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图像导航、远程操控等新技术的不断融入,我们有信心让手术机器人变得更加“聪明”,为全球更多患者带来更安全、更精准、更微创的治疗选择。

上一篇:2025年07月12日每日养生小知识健康简报,星期六!健康是一种生活态度!
下一篇:

易网健康养生网,致力于都市养生知识的普及,推进养生理念的更新。易网养生网提供专业、完善的养生信息服务,涵盖中医养生、食疗养生、养生保健、心理养生、养生小常识、女人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爱眼护眼、养生小知识和顺时养生等。作为养生第一门户,秉承传播科学养生方法和理念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祝您健康生活每一天!

相关推荐

医学领域多学科专家共议医疗热点激发创新思维

558

中新网上海11月7日电 (记者 缪璐)正在此间举行的第七届进博会上,“中国医生·创享健康未来”主题活动7日在辉瑞展台举行,该活动通过医学专家的深入交流,为医疗热点提供全新视角,激发创新思维。来自肺癌、血液肿瘤、儿科、抗感染、皮肤科等多学科专家学者围绕推动肿瘤规范化均质化诊疗、常见病的诊疗新理念、基层

口气恼人 多学科专家共同揭秘“元凶”

口气恼人 多学科专家共同揭秘“元凶”

707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与呼吸道相通,当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出现某些相关疾病时,可能造成口气。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陈源文主任医师28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消化不良者胃肠道功能较弱,食物不易消化和排空且在胃内存留的时间延长,食物在细菌的作用下腐败并释放出挥发出异味,腐败食物及其异味极易反流,异味经

让多学科诊疗的好处惠及更多患者

1036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和获得感。5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围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介绍相关情况。(5月8日《北京青年报》)这次新闻发布会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比较引人

2400余家医院推广多学科诊疗

1403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和获得感。昨天,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围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介绍相关情况。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动公立医院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

建立多学科融通式医学教育体系

1867

“医学正在经历‘由单病而共病,由疾病而健康,由当下而长远,由个体而群体’的现代转化。”4月20日,在以“构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学术咨询委员会主席王辰表示,医疗卫生工作要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再到“以人和人

以多学科交叉手段推动中医药发展

199

本草是中药的统称,泛指以植物为主的天然药物,它们组成了成千上万种中成药和经典名方等。近年来,中药在治疗各类疾病中展现出的特殊疗效引起了业界关注。日前,在一场主题为“本草物质科学与临床医学”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张伯礼说:“发展中医药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敬畏、尊

上海:多学科专家探索“超级MDT” 为患者提供全链条、“一站式”医疗服务

1149

与疾病的战斗,从来不是某位医生“单打独斗”就能取得胜利的过程,小到吃一片药,大到“手术+放化疗的综合治疗”,凝聚了不同亚专业的医务人员专长与智慧。应运而生的MDT(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即多学科会诊,是由多学科资深专家以共同讨论的方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的过

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年内投用

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年内投用

465

携手迈上新台阶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 开启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重要支撑载体,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北京高博国际研究型医院坐落于此。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北京高博医院主体工程已经竣工,目前正在开展装修改造、医疗设备进场调试、医疗流程演练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日常养生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169

现代人生活水平高,健康意识也强,稍微有一点不舒服,就喜欢去医院做个检查, 然后开一些药。但是,有很多病听起来很吓人,其实都是不用治疗的,大家不再花冤枉钱!饭后烧心:吃花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日常养生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116

立秋后秋燥袭来,不少人感觉身体干燥。那么怎么对付秋燥?12样日常美食煮一煮也能有好的效果。一、水煮香菜做法:把香菜洗净,切成小段后清水煮沸即可。1洗肾排毒把香菜切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日常养生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274

秋葵,在我国江西省的萍乡以及南方地区有种植,是锦葵科秋葵属植物,脆嫩多汁,滑润不腻,香味独特,被誉为人类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主要有利咽、通淋、下乳、调经等功效,主治咽喉肿痛,小便

每天只要坚持5分钟,胜过跑步1000米!
健身方法

每天只要坚持5分钟,胜过跑步1000米!

131

想要练出完美好身材那就要运动,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种新的运动健身法,那就是平板支撑(plank)。供图/视觉中国平板支撑,这就是现在大多数健身房都流行无器械运动。因为它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