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约护士走家串户的日常

一个药箱、一部手机、一段走不完的路,网约护士田护士的日常,是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老龄化社会护理需求增长的现实回应。

早上9点多,田护士的手机响了。她整理好药箱,开始出发去工作。在过去的一年中,她通过互联网平台接单,已经服务过五六十个家庭,做过输液、换尿管、换药、灌肠、插胃管、清创、吸痰、膀胱冲洗,甚至陪伴临终老人走完最后一程,足迹遍布城市各个角落。

这是一份关于现代城市中“护理”如何被重新定义的故事。在医院之外、在家庭之内,一位普通护士用她的专业与温度,填补着医疗体系的缝隙。

网约护士

打通医疗护理“最后一公里”

“网约护士”在中国并非全新概念。2019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规范引导医疗机构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派出本机构注册护士,将护理服务从机构内延伸至社区、家庭。

此举主要是为了打通医疗护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最初,北京等六个省市被列为试点地区,到2021年1月,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网约护士”进入公众视野。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全国已有3000余个医疗机构提供了七类60余项网约护理项目。田护士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医院走向社区家庭的一名护理人员。

田护士今年37岁,是一名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资深护士。她曾在一家以治疗呼吸道传染病闻名的三甲医院的结核科工作,工作强度大、夜班频繁。2017年,她因胸腔积液休了半年病假,每月只拿基本工资,也是从那时她有了做点兼职补贴家用的想法。

那是她第一次接触“网约护士”。通过“医护到家”App,她开始接一些零散的兼职单子,主要是上门打美容针、陪诊这类轻量级的护理服务,一单一百多块钱。她说那会儿“单子不多,老人少,基本都是年轻人打美容针”。

2020年,她从医院正式辞职。一方面因为旧病并未真正恢复,身体反复起水泡,免疫力下降,她的身体状况跟不上科室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婚后她有了两个儿子需要照顾,连续值夜班成了问题。她开始重新审视“网约护士”这个职业。此时,“医护到家”平台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最初只接打针、陪诊,扩展到导尿、换药、灌肠、抽血甚至居家临终护理。“几乎把医院搬到了家里。”她说。

她随身携带一个黑色小药箱,里面常年备着注射器、输液器、采血针、敷料、酒精棉片……甚至还有小儿推拿用的精油。“你不知道下一单会是什么,得随时准备着。”每次上门,她都会提前联系家属,确认时间。出发前在App上点击“出发”,到达后点击“到达”,操作时开启全程录音录像。进门先换鞋套,洗手,穿白大褂,评估病人情况,再进行操作。

田护士现在每天最多能接五单。她不会开车,从西钓鱼台到顺义,从八宝山到郎辛庄,全靠地铁穿梭在北京各个角落。

在社交媒体中,她记录了自己一天的工作:早上7点起床,检查药箱装备;8点出门乘坐地铁;9点到达第一位患者家中——一位需要更换胃管的卧床老人;11点又赶到另一家,为术后患者换药;下午2点才匆匆吃上午饭……

专业护理

为卧床病患家属解决“难题”

西钓鱼台住着一位田护士的“老主顾”,这位78岁的老人长期卧床,需每半个月更换尿管。此前,家属请过多次护士,但每次插管,老人都痛苦大叫,第二天必定发烧。家属找到田护士,是在社交媒体上看了她的短视频。“她说觉得我讲话清楚,技术看着靠谱。”田护士去的第一天就发现了问题:尿管带有导丝。导丝通常用于尿道狭窄患者,普通老人并不需要。她抽掉导丝,插管时先与老人聊天,建立信任,再指导他深呼吸配合。操作顺利完成,老人没有喊叫。

更大的问题在后续护理。家属雇了两名保姆,负责膀胱冲洗。田护士询问操作流程,保姆演示:输液器开关和尿袋开关同时打开——这完全错误,甚至导致反复感染。正确的做法是关闭尿袋开关,让盐水进入膀胱,才能起到冲洗作用。开关全开,盐水直接流出,等于白做。她当场纠正,并建议将半个月换一次尿管延长至一个月。“老爷子排斥,是因为他不懂。”她说,“我提前沟通,他反而接受了。”此后,家属每月在平台下单,都点名要她服务,至今已一年多时间。

“在医院,护士做完就走,后面有医生、护工接着。但在家里,你走了,就只剩家属。”田护士说,“你得多说几句,把每个步骤讲清楚,把为什么这么做讲明白。”她常把病人当“小白”:解释肠道走向,教家属顺时针揉肚子;说明留置针不怕水,但不能用力弯折;甚至用精油为发烧孩子做小儿推拿——虽不收费,但她觉得“能帮一点是一点儿”。每一次上门服务完成后,田护士都会向家属详细讲解之后的注意事项,包括如何保持伤口干燥、合理饮食以促进愈合等。

她也见过令人心酸的场景。海淀区八里庄一位80多岁老人,长期卧床,满身褥疮。女儿白天上班不在家。护工不愿请,耗材不舍得买。老人膀胱感染,尿液已成酱油色,家属却宁愿买口服药,也不愿做膀胱冲洗。田护士看不下去,免费为老人冲洗。

上门插尿管是田护士经常操作的一项护理项目,若按传统方式,家属需要带老人前往医院,整个过程对家属来说不容易:首先需提前1-2天预约挂号,然后联系救护车或专用车辆接送,仅单程交通费用就需200-300元。到达医院后,家属要推着轮椅带老人完成挂号、等候、就诊、缴费、取药等一系列流程,至少需要半天时间。这还不算家属请假陪同所产生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损失。而实际医疗费用方面,除挂号费50元外,更换尿管操作费约120元,再加上耗材费用,总计约300元左右。

护士上门服务并不便宜,但是提供了截然不同的体验。家属只需提前半天在平台预约,支付369元服务费(含耗材),省去了往返交通的周折,家属也不必为此专门请假。田护士的一位病人家属感慨:“以前每次去医院都像打仗一样,你这一来,解决我们家一大难题。”对于需要定期护理的慢性病患者而言,这种模式减轻了家庭负担,让患者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获得了更有尊严的医疗照护。

不被理解

操作过程简单也会全程录像

上门护理并不总是顺利的。虽然护理的流程与医院无异,但环境完全不同——没有监护仪,没有急救设备,没有同事支援,只有她一个人。田护士遇到过家属不理解、操作环境差,甚至突发医疗风险的情况。

最惊险的一次,是在潘家园附近给一位肠梗阻患者灌肠。患者已经禁食水15天,身体极度虚弱。家属只准备了两支开塞露,一共40毫升,田护士按临床经验,认为至少需110毫升液体才能有效冲洗肠道。田护士灌了5支(约100毫升),结果患者排便时几乎休克,家属立刻责怪她:“你非得灌这么多!”

她立刻给一位外科医生打电话,对方判断是患者长期禁食导致体力不支,与灌肠量无关。她全程录像,紧张持续了近半小时,最终患者缓过来后。“那次真的吓坏了。”田护士说,“家里没有任何抢救条件,万一出事,我连药都没有。”她从此养成了习惯:每次上门,无论操作多简单,她都会全程拍摄,直到病人安全为止。

除了日常上门,田护士也接过住家单——24小时在患者家中护理,按天收费,一天2100元。这种单子,更像是“家庭护士”,工作强度远超普通上门服务。

2024年10月17日,她第一次接到住家护理的订单,服务对象是一名大学教授,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痰多,保姆无法处理。她住了五天,主要工作是吸痰、记录口服药量、鼻饲。老人在田护士的守护下平稳度过了最后时光。

2025年1月18日,田护士接到了一单最令她心力交瘁的住家护理,86岁的老人刚从医院ICU出来,医生明确告知: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家属请田护士住家护理,希望“把人挺到过年”。老人身上连着泵,注射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状况极不平稳,随时可能离世。田护士和一名有经验的护工轮班看护,有一天她只睡了两小时。

家属不愿接受现实,一见老人病情波动就陷入焦虑,怪护士“护理不当”。家中的气氛一点即炸,田护士的情绪也被反复拉扯,她坚持到第四天的时候,老人还是走了。

让田护士感慨的是,家属们渴望延长老人的生命,却又无法接受生命自然流逝的规律。因为太过专注于“撑到过年”这个目标,让最后的相处时光充满了紧张和争执,反而忽略了与老人最后的情感交流。

被需要的幸福

不是亲人却留下最真实的陪伴

一年来,田护士服务了五六十户家庭,这份工作让她感受到一种“被需要的幸福”,这是在医院里很难体会到的。“在医院,病人觉得你工作是应该的;在家里,他们是真心感谢你。”她不是医生,却常常成为患者和家属最近的依靠。她不是亲人,却在许多家庭最脆弱的时刻,留下最真实的陪伴。

她发现,上门护理的需求远比想象中大。有的老人5年没下过楼,只为换尿管打一次120就得花七八百元。越来越多老人需要上门护理,医院床位紧张,居家养老是大趋势。她说自己有一种“责任感”,尤其是在面对那些长期卧床、多年不下楼的老人时。“你去了,就是他们那几天唯一能见到的外面的人。”

她说,目前网约护士的价格还是偏高,一次插尿管、换胃管要三四百元,对日常需要上门服务的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她也为自己算过一笔账:去朝阳区郎辛庄一单,单程两小时,来回四小时,收入300元。她希望未来能由相关部门牵头,按片区分配护士,降低费用,也让服务更可持续。“如果能就近服务,我一个上午能多做两单,病人也少花钱,大家都受益。”她说。

田护士现在一个月能赚几千块钱,比不上在医院时的收入,但她觉得“更自由,也更踏实”。她不用上夜班,不用应付医院的其它杂务,也不用写论文。她说自己“回到了护士最原本的样子”。

她经常在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工作日常,很多人通过她才知道还有“上门护士”这个职业。有人留言说她是“人类之光”,她笑说:“没那么夸张,就是换个地方干活。”有人问她以后会不会一直做下去,她说:“只要还有人需要,我就会继续做。”

上一篇:为“村播”注入持久动力
下一篇:

易网健康养生网,致力于都市养生知识的普及,推进养生理念的更新。易网养生网提供专业、完善的养生信息服务,涵盖中医养生、食疗养生、养生保健、心理养生、养生小常识、女人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爱眼护眼、养生小知识和顺时养生等。作为养生第一门户,秉承传播科学养生方法和理念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祝您健康生活每一天!

相关推荐

“爱心蜀托”破解儿童暑期看护难题

319

  在刚过去的暑假,中南民族大学学生李新明收获了一个新称呼——“小李老师”。“注意笔锋的运用,这样写出来会更漂亮。”在四川省自贡市荣县青阳街道朝阳社区的“童伴之家”,一群小学生认真地按照“小李老师”的指导,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这是荣县暑期“爱心蜀托”公益性假期托管项目中的一幕。为解决少年儿童假期“

关键分子信号有望破解造血难题

585

科技日报北京7月9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科学信号》杂志报道,德国康斯坦茨大学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识别出一种关键分子信号,即趋化因子CXCL12,其可诱导红细胞前体排出细胞核,这一过程是红细胞成熟的关键环节。这一发现将为大规模生产人工血液提供新路径。尽管人工造血研究已持续数十

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776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记者11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获悉,近年来,我国护士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注册护士数量以年均8%左右的幅度逐年增加,护理专业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十四五”时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通过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持续优化护理服务、加强医疗机构护理工作、实施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等,

为养老护理人才开拓更广天地

505

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3.1亿人,其中失能失智老人约4500万人,养老护理需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养老照护服务特别是人才供给还存在较大缺口。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仅有248万余人次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一步扩大养老护理人才供给,一方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迫切

养老护理员落“沪”记

1084

“五一”假期,29岁的上海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员工王程得知自己获评2025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而在3年前,从事养老护理行业4年的他,拿到了崭新的上海户口本,成为上海市首位作为重点人才引进落户的养老护理员。虽说年纪轻轻就收获了许多荣誉,王程仍十分谦虚:“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未来要继续在养老服务行业深

网约护士,居家就医新趋势

296

自国家卫健委2019年启动“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以来,一种新型护理方式——“网约护士”在各地悄然兴起。凭借便捷性和专业性,“网约护士”受到患者和家属的欢迎,成为解决家庭护理难题的有效途径。不过,推广中也面临一些问题。目前,“网约护士”发展状况如何?能否成为居家就医新趋势?保障服务效率质量本报记

内蒙古破解“不包邮”难题

914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邮政管理局获悉:全区2024年快递业务量达到5.77亿件,较2023年增长44.05%,较2022年增长99.96%。2024年5至9月监测数据显示,全区网上购物电商快件“不包邮”行为占比已从3.57%降至1.38%,电商平台“不包邮”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据悉,目前四大电商平台均对内

加力培训养老护理员等民政人才

1399

本报北京4月14日电 (易舒冉、应宁怡)4月14日,民政部召开2025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民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据悉,这是两部门首次联合出台的民政领域高技能人才文件。《意见》明确了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日常养生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169

现代人生活水平高,健康意识也强,稍微有一点不舒服,就喜欢去医院做个检查, 然后开一些药。但是,有很多病听起来很吓人,其实都是不用治疗的,大家不再花冤枉钱!饭后烧心:吃花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日常养生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116

立秋后秋燥袭来,不少人感觉身体干燥。那么怎么对付秋燥?12样日常美食煮一煮也能有好的效果。一、水煮香菜做法:把香菜洗净,切成小段后清水煮沸即可。1洗肾排毒把香菜切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日常养生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274

秋葵,在我国江西省的萍乡以及南方地区有种植,是锦葵科秋葵属植物,脆嫩多汁,滑润不腻,香味独特,被誉为人类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主要有利咽、通淋、下乳、调经等功效,主治咽喉肿痛,小便

每天只要坚持5分钟,胜过跑步1000米!
健身方法

每天只要坚持5分钟,胜过跑步1000米!

131

想要练出完美好身材那就要运动,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种新的运动健身法,那就是平板支撑(plank)。供图/视觉中国平板支撑,这就是现在大多数健身房都流行无器械运动。因为它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