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多走路可能降低死亡风险
据8月9日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的研究,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每天仅需走2337步就可降低心脏和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每天走3967步可降低所有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科学家汇集了17项相关研究,分析了226889人的数据发现,走得越多,对健康的好处就越大。每天多走500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
据8月9日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的研究,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每天仅需走2337步就可降低心脏和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每天走3967步可降低所有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科学家汇集了17项相关研究,分析了226889人的数据发现,走得越多,对健康的好处就越大。每天多走500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科学家确定了人脑的细胞和分子特征,这些特征将现代人类与其最亲近的灵长类动物“亲戚”和古代人类祖先区分开来,为人脑进化提供了新见解。相关论文刊发于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人们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人类具有其它动物没有的能力,比如说话等。以前的一系列研究试图通过检查人脑解剖结构,对
科技日报北京8月9日电 (记者刘霞)西班牙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指出,无论是酒吧里的花生,还是沙拉里的核桃,坚果可为心理健康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每天只需30克坚果,就足以获得抗炎功效,将抑郁症的风险降低17%。相关论文刊登于最新一期《临床营养学》杂志。研究人员检查了13500多名年龄介于37—73岁
干冰和冰外观相似,在家中放置干冰,不熟悉干冰特性的人,尤其是孩子,或许会直接上手拿,这就有可能导致冻伤。如果干冰被孩子误食,后果不堪设想,严重可致儿童窒息。8月2日,我国多地发布高温预警。烈日炎炎,不少人为降温绞尽脑汁。记者在网络上注意到,除了开空调、睡凉席等传统度夏方式外,一些人将目光放在了近些年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实现了在原子水平上观察合成DNA,从而了解了如何改变其结构以增强其剪刀功能。更多地了解这些合成DNA反应,或是未来解锁医学新技术的关键。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子刊《通信·化学》上。原子细节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路线图,去构建和改进可广泛适用于医疗界的最新技术,理论上,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由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和帝国理工学院国家心肺研究所科学家领导的科研团队,绘制出了迄今最详细且最全面的人类心脏细胞图谱,其中包括心脏的起源地心脏传导系统的细胞,为研究心脏疾病、设计潜在疗法提供了宝贵参考。相关研究论文刊发于7月1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最新研究描绘了人类心脏的8个
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在最新一期《柳叶刀》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全世界目前有5.29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3亿,每个国家的糖尿病患者人数都会增加。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科学家们调查了1990年至2021年间204个国家和地区的糖尿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并预测了到2
科技日报北京6月14日电 (记者张佳欣)研究表明,人类每小时可能会吸入约16.2块微塑料,相当于1周吸入1张信用卡的塑料量。而这些微塑料通常含有有毒污染物和化学物质,吸入后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因此了解它们如何在呼吸系统中传播对于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至关重要。据13日发表于《流体物理学》杂
5月31日,科技日报记者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获悉,该中心血液病医学部刘代红教授带领的高晓宁教授课题组,首次揭示了HIF1α介导的WTAP高表达通过m6A修饰途径促进白血病发生的新机制。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血液病学著名期刊《白血病》上。据了解,第8号、21号染色体易位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由蚕丝制成的食品包装,其在接触腐烂食物时会变色,且能在土壤中迅速降解。相关研究论文刊发于最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期刊《ACS Nano》杂志。研究负责人贝内代托·马瑞利表示,其实易腐食品上贴的日期标签不能很好地预测食品何时会变质,这可能导致食物浪费
人类的寿命与个体细胞老化有关。3年前,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破译了衰老过程背后的基本机制。在确定了细胞衰老过程中遵循的两个不同方向后,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操作这些过程来延长细胞的寿命。据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论文,他们现在利用合成生物学扩展了这项研究,设计了一种解决方案,可防止细
“近日世卫组织个别官员和专家随意发表观点,轻率否定当时的结果,完全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是对世界各国参与前期溯源工作的科学家的粗鲁冒犯和不恭,是将新冠溯源政治化的表现,是中国科学界无法容忍的,也是不能被全球科学界所接受的。”4月8日,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介绍我国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周蕾8日在北京表示,在开展新冠病毒第一阶段联合溯源研究时,中方始终本着科学态度,并不存在隐瞒或者没有分享早期病例信息的说法。当天,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国新冠溯源研究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提问,有些世卫组织专家认为,由于缺乏中国早期病例的原始数据,第一阶段的联合研究报
“进化”一词似乎只有在谈论历史长河时才出现,但实际上,它每天都在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举例来说,抗生素耐药性的演变,其实就属于进化范畴的问题,而肥胖等现代健康问题的增加,也可追溯到进化原理。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前沿》上的一篇文章,就向人们展示了如何将进化观点应用于医学去治疗疾病。美国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家
西班牙科学家开发出一系列光敏分子药物,这些药物可被外部光激活,从而实现更局部化和可控的生物效应。最新研究表明,光药理学(受光控制的药物)为高度特异性治疗铺平了道路,未来有望精准治疗癌症等疾病。相关研究刊发于最近的《药物化学杂志》。抗癌药物的一个局限性是,它们往往无法完全区分癌细胞和健康细胞,这不仅会
丹麦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刊发论文指出,咖啡豆富含多酚,而牛奶富含蛋白质,蛋白质和抗氧化剂(咖啡加牛奶)携手能使免疫细胞的抗炎效果加倍。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调动白细胞和化学物质进行保护,这种反应通常被称为发炎。天然抗氧化剂多酚存在于各种果蔬、茶、咖啡、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医工所)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中心储军研究员课题组研发了在活细胞内具有12倍荧光变化的高性能基因编码的环磷酸腺苷(cAMP)绿色荧光探针(G-Flamp1)。该研究结合显微成像和光纤记录等技术,实时高灵敏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天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要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在医疗健康、生物医药
据发表于《自然》杂志网站的一篇文章解释,生物物理学指在跨越分子、细胞、组织和生物体的尺度上研究生物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学科,它利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理解生物系统。西班牙《世界报》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指出,生物物理学能够让断骨再生,或者将药物送达人体内某个器官,甚至揭示生命的奥秘,已经
科技日报北京9月13日电 (记者张梦然)当婴儿过度哭泣并拒绝睡觉时,大多数父母都会感到沮丧。科学家们发现,让哭闹婴儿平静下来的最佳策略是抱着他们走5分钟。这种基于证据的舒缓策略发表在13日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论文通讯作者、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脑科学中心的黑田久美说,许多父母都饱受婴儿夜间哭闹之苦,这
科技日报北京7月28日电 科学家们发现,一种化学物质是控制毛囊细胞何时分裂、何时死亡的关键。这一突破不仅可以有效治疗秃顶,而且最终还能加快伤口愈合,因为毛囊是干细胞的来源。这项研究最近发表于《生物物理学杂志》上。在人体内,大多数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形式和功能,而这种形式和功能是不会改变的。
本报北京7月26日电 记者陈海波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日前成功研制出猴痘病毒野生型B6R基因和突变型F3L基因两种假病毒的标准物质。这两种标准物质可用于猴痘病毒检测试剂盒开发和性能确认、方法验证以及实验室质量控制。此前,国内外还没有猴痘病毒假病毒标准物质。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3日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方法,让母鸡下的蛋产生了针对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抗体。研究表明,从鸡蛋中提取出来的抗体有望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或作为容易接触该病毒人群的预防措施。相关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病毒》杂志。该研究负责人、加州大学戴维斯兽医学院人口健康与生殖系家禽医学教授罗德里戈
中新网北京3月25日电 (谷振阳)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有5项科研发现入选第48界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EBMT)。第48届EBMT年会于2022年3月19日至23日在捷克布拉格举行。该年会是血液病治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之一,旨在让参与临床骨髓移植的科学家和医生分享经验并
本报北京3月18日电(记者晋浩天)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朱健研究员课题组日前在《分子细胞》在线发表了题为《膳食中的必需氨基酸诱导泛素化修饰以改善脂肪肝病》的研究论文。课题组利用果蝇幼虫绛色细胞作为研究系统,发现必需氨基酸摄入不足是造成营养不良人群患上脂肪肝病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