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不离“家”打通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编者按:老有所养是民生要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十四五”规划对此明确方向路径、安排制度政策,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如今,居家、社区、机构作为养老服务的“三张床”正在融合发力,向实现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目标不断迈进。在此过程中,收获了哪些经验?遇到了哪些堵点?如何做好转型?围绕这些热点问题,人民网记者进行了调研,特别推出养老“三张床”系列报道。

相关新闻:

之一:为老年人打造更宜居的温暖之家 机构养老“普惠”文章如何做?

之二:引活水解难题 让社区老人“养老”变“享老”

“养老不离家”“服务距离一碗汤”……调查显示,我国90%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尤其是活力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面对巨大的普惠性、基础性需求,居家养老服务也面临着缺人、缺资金、缺标准的尴尬。如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专业资源向居家延伸、流动?如何打造社区居家一体化服务模式,打通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难点: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大

“家里的活儿都干得不错,态度很热情。但家务之外,如果自己身体有些不舒服的情况,服务人员就处理不了了。” 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已有三年,家住太原市小店区的85岁独居老人张翠兰(化名)却一直有遗憾。

张翠兰的遗憾也是居家养老的现实困境。记者了解到,目前,基层大部分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性程度不高,仍偏向基础的家政服务。护理人员学历偏低、专业化水平不足,与日趋迫切的医养结合、健康养老需求相比,矛盾凸显。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华俊指出,失能失智老人需要更精细、专业的长期照护,但无论家人还是保姆都不一定做得到,这是养老面对的一大挑战。

“工资不高,还得伺候人,我宁愿找别的工作。”听说养老行业快速发展、高素质护理人员紧缺,本想从事养老护理员的小郑因为实际待遇和心理预期有落差,最终还是放弃了。据了解,目前多数护理员的月收入在三、四千元左右,有些甚至更低。这样的待遇放到市场上,没有太大吸引力。

收入低、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内容繁重、缺乏上升通道等是年轻人离开以及高学历专业人员不愿意进入养老服务圈的主要原因。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即便按照一般口径的1:3完全失能人口照护比来看,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的缺口规模也已达到500万人。这对居家养老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形成了巨大掣肘。

养老不离“家”打通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021年6月2日,在河北省滦州市滦城街道曹坎村金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在测量血压。新华社记者 牟宇摄

对此,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养老产业委员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陈玉琢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曾建议,国家层面应加大对相关人才队伍培养的补贴力度。从职业教育、学历认定、社会认可度方面进行引导、推动和激励。

“针对居家养老一对一的服务模式,必须要有大量的专业人员、服务人员从机构走向家庭。”作为养老机构负责人,金牌护士CEO丁少磊对人民网记者表示,从供给侧改革角度,要让专业的服务人员比如护士能够自由流动起来,盘活人才资源活力。

对此,一些地方已经在开展行动。例如,北京市今年5月发布的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方案中,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定量”安排:“2020年至2022年,每年至少培训1万名养老护理员、500名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500名老年社会工作者。”

同时,鼓励和支持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对从事居家养老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晋升方面进行分类评价,突出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等评价导向,弱化论文、科研等硬性要求。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务人员享有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同等的职称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待遇。

破题:医养服务越来越“到家”

朝阳百子湾家园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老年餐桌,一到饭点就排起长队。为解决居家老人“吃饭难”问题,今年,北京市计划在养老驿站发展1000家养老助餐点,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物美价廉的“暖心饭”。

“这儿离家近,七八分钟就能到,就餐、文娱休闲、健康监测等服务一应俱全。遇有急事,打个电话,工作人员三五分钟便可上门。”天津市河西区76岁的高大福(化名)老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切实感受到了家门口养老的便利。在河西区,像这种以15分钟、步行700米的辐射半径为标准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经覆盖了很多个社区。

从助餐到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可以看到,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正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扎实。

与助餐、文化娱乐、精神关怀等需求相比,医养结合一直是居家养老提质的最难突破点。如今,这一情况也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半失能或失能重残高龄老人通过评估,获得政府补贴的家庭养老床位资格,居家享受到了机构高水平、标准化的照护服务。而一些具备养老特色的综合型保险集团则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将服务延伸至社区、居家,通过设立街道护理站等运营方式,打通绿色通道,将医疗资源对接给需要上门服务的老人。

养老不离“家”打通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市闵行区新虹街道引入智慧化管理系统。图为91岁的陆生余在家中展示紧急呼叫设备。新华社记者 王翔摄

此外,随着物联网、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也搭上了“智慧快车”。“手上戴个智能手环,不仅可以随时监测我的睡眠、血压、心率、血氧等健康指标,上面还有两个紧急呼叫按钮,一旦有突发情况,可以随时呼叫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家住武汉市武昌区的刘大妈兴奋地说。

“一键呼叫”“照护宝”、“ SOS”紧急呼叫器、红外体感设备等新科技经过适老化技术研发改造,也逐渐变成居家老人的“好帮手”。从紧急呼叫到全时监护,居家养老的安全感增加了,上门医疗服务的及时性和精准度也提升了。

待续:未来发展探索“在路上”

居家养老在破解专业度、标准化、覆盖面上开展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探索。但是,一些可持续运行机制方面问题仍待进一步推动解决。

比如,养老助餐虽物美价廉,但不少有送餐上门需求的老人却只能“望餐兴叹”。“不是不想方便老年人,只是有心无力。去除成本,覆盖开销已非常困难。再加上人手不足,若请专人配送,成本会更高。”一些养老驿站的负责人对人民网记者直言。

为破解助餐“最后一公里”,北京的一些地区开始尝试养老助餐数字化,参与试点的驿站与外卖平台签约,筛选驿站周边3公里以内符合标准的餐厅等供应商,为老年人提供“外卖式”助餐服务。

再比如,目前在各地广泛铺开建设的家庭养老床位,虽然叫好叫座,但是为了鼓励有条件、有资质的机构和组织全面参与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目前的家庭养老床位基本靠财政补贴。

一位相关政府负责人坦言,光靠财政补贴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这是一个持续性的投入,所以还是要慢慢引导老人消费、购买服务。未来可以探索通过专业机构托管的市场运营机制,形成健康发展模式,造福更多老年人群。

此外,很多健康驿站仍未具有配备专职人员或者实现医生坐诊服务的条件,只是简单地能够测血压、测血糖,距离真正打通医疗资源还有很大差距。智慧养老也存在产业发展分布不平衡、产品差异较大、标准不统一、规模化推广受限等问题。

但可以看到的是,近年来,以购买长护险的方式为参保人提供专业长期护理服务,弥补了失能人员的社会保障“短板”。

为提高居家养老的整体水平,解决更多失能老人的居家长期护理需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出台后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正在从试点扩围。既减轻了家庭负担,也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在试点过程中,一些城市也已经开始形成医保基金、财政、单位、个人等多元化的筹资模式,未来将会使更多老人受益。

居家养老作为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情的基础养老模式,在目前,其探索的各种扩大服务供给的路径,都是以解决居家养老的现实痛点为出发点,渐次显示出活力与效能。随着下一步配套机制的逐渐完善、各方资源的统筹与优化,以及更多社会力量的不断加入,相信居家老人会体验到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上一篇:2.8万元的“头盔”让婴儿头型变美?想得美!
下一篇:国家卫健委:10月26日新增确诊病例59例其中本土病例50例

易网健康养生网,致力于都市养生知识的普及,推进养生理念的更新。易网养生网提供专业、完善的养生信息服务,涵盖中医养生、食疗养生、养生保健、心理养生、养生小常识、女人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爱眼护眼、养生小知识和顺时养生等。作为养生第一门户,秉承传播科学养生方法和理念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祝您健康生活每一天!

相关推荐

溶脂针打不出好身材,却可以打出皮肤溃烂

1260

谈到减肥,很多人知道“管住嘴、迈开腿”这6字瘦身真经,但现实困境是:运动没毅力、少吃没骨气。还有些人明明身材匀称,但深陷锥子脸、水蛇腰等畸形审美,无止境地追求“瘦瘦瘦”。为了迎合这些人的需求,除了吸脂术、胃切除术,如今一些医美机构还推出了溶脂针。商家宣称,溶脂针可轻松溶解局部脂肪,甚至还能紧致皮肤。

腌菜、腊肉,吃太咸当心你的钙被“偷走”

812

你相信抬腿、抖被子、坐公交车颠簸,甚至走路时都会发生骨折吗?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庞卯表示,这些情况在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中并不少见。别让这些贼偷走你的钙庞卯介绍,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主要是因为体内性激素水平降低,尤其是雌激素对骨骼的影响更为明显,因而老年女性更易患病。以及钙的摄入量

2.8万元的“头盔”让婴儿头型变美?想得美!

580

2.8万元的“头盔”让婴儿头型变美?想得美!家长为了让孩子拥有好看的头型,竟让小宝宝们睡定型枕,甚至戴上定型的“头盔”……近日,记者调查了解到,一套头型矫正“头盔”重量约200克,矫正价格为2.8万元,每天需佩戴23小时。尽管价格如此高昂,但有使用者表示效果一般,甚至有媒体报道发生了不良反应的情况。

报告:中国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提升

81

中新网上海10月26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26日获悉,中国新生儿协作网、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专科联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正式发布“中国新生儿协作网2020年度报告”。据此,2020年中国新生儿协作网成员单位覆盖全国29个省(区、市)70家成员单位;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有所提升。202

情系母婴健康 聚焦安全分娩:2021第五届安全分娩研讨会在京落幕

情系母婴健康 聚焦安全分娩:2021第五届安全分娩研讨会在京落幕

408

中新网北京10月26日电 随着二胎、三胎政策全面放开,高龄产妇、瘢痕子宫妊娠的人群明显增加,安全分娩、保障母婴健康迎来了全新挑战。10月22日至24日,由北京市朝阳区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新世纪医疗集团共同主办,北京新世纪妇儿医院承办的第五届“安全分娩”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5位一线

流感发生率上升 专家:抓紧抗流感抗病毒“黄金48小时”

72

中新网上海10月26日电(记者陈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出现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风险依然存在。此间医学专家26日接受采访时直言,流感和感冒,一字之差却大不相同,别把“流感”当感冒;预防流感和新冠肺炎都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同时,要抓紧抗流感抗病毒“黄金48小时”,避免严重并发症。

消灭病毒于萌芽——儿童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研究项目启动

消灭病毒于萌芽——儿童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研究项目启动

633

中新网深圳10月26日电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萌芽)项目启动会近日在深圳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有近200万儿童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但目前我国儿童慢性乙型肝炎诊疗专科团队相对缺乏,存在认识不足、缺少临床指南等问题,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困惑

中医药国际教育线上举行 多语种全球同步直播

中医药国际教育线上举行 多语种全球同步直播

420

中新网上海10月26日电(记者陈静)记者26日获悉,由上海市教委主办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学高端人士中医药研习班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线上线下开幕。本次研习班是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学高端人士设立的专题研修项目,今年是第四届,首次通过线上形式举行。15个国家及地区近百

春节饮食有禁忌 这些食物你千万别乱吃
日常养生

春节饮食有禁忌 这些食物你千万别乱吃

1937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还有很多好吃的,很多平时吃不到的美味,在春节都会有的,大家都是从很早就开始准备春节的食物了。虽然春节的确是会有很多好吃的,但是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春节期间一定要注意好身体,接下来就一起看看春节的饮食禁忌吧。肝病患者忌“酒”

健康新闻

养成好习惯省下看病钱冬季养生就这么干

185

编者按: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研究人员曾使用经济学模型,首次估算出户外活动可为全球节约6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2万亿元),其中包括医疗费、护理费以及由旷工、工作效率降低等造成的损失。近些年,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广健康管理和“治未病”的理念,希望人们尽早养成健康习惯,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节省医疗

秋冬季吃这些水果最养人
四季养生

秋冬季吃这些水果最养人

619

秋冬季这一时节,吃什么水果最养人呢?其实入秋后,伴随而来的将会是身体的干燥,人们在秋天常常会感到鼻、咽干燥不适,下面几种香甜可口的水果,立秋后可以多食用。和小编来看吧!秋梨梨因鲜嫩多汁被称为“天然矿泉水”。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清心降火的作用。对肺、支气管及上呼吸道有相当好

美容护肤

海藻面膜敷在脸上没干一直敷可以吗 15分钟最佳

737

海藻面膜敷在脸上没干一直敷可以吗不可以。敷15分钟最佳,不宜太长。可能很多人都以为敷海藻面膜时间越久越好,可当海藻面膜中的水分少于肌肤中的水分,反而会从我们的肌肤吸走水分,这样就做了无用功了。当然太短也不行,皮肤又没有吸收到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浪费了海藻面膜的营养。海藻面膜正确使用时间大多数面膜是15

护眼知识

睡前看看书 伤眼不留神

380

  躺在床上看会儿书或杂志再睡;困了放下书就睡;熬夜加班,累得实在熬不住了,倒头就睡……这些在常人眼中早已司空见惯的事情,对健康其实都是大忌,对眼睛尤其不利。   人的眼睛就像一台能自动调焦的照相机。看近处的东西,比如书时,眼睛须经过一系列调节,才不会“一目十行”,看得“明明白白”。看完书倒头便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