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药新煎 薪火相传(大健康观察)

老药新煎 薪火相传(大健康观察)  近年来,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发挥老药工传承人引领作用,通过建立高标准中医药传承工作室,搭建“名师带徒”传承平台,推动中医药传统技艺传承创新发展。图为在谯城区中医药传承工作室,省级老药工传承人李整风(左一)正在向学员传授中药炮制技术。

张刘艳摄(人民视觉)

">

近年来,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发挥老药工传承人引领作用,通过建立高标准中医药传承工作室,搭建“名师带徒”传承平台,推动中医药传统技艺传承创新发展。图为在谯城区中医药传承工作室,省级老药工传承人李整风(左一)正在向学员传授中药炮制技术。
  张刘艳摄(人民视觉)

老药新煎 薪火相传(大健康观察)  图为不久前,人们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的中医药博览园体验AI智能医疗。

王克贤摄(人民视觉)

">

图为不久前,人们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的中医药博览园体验AI智能医疗。
  王克贤摄(人民视觉)

老药新煎 薪火相传(大健康观察)  图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新兴二路小学科创教室,学生在进行3D打印中草药创作。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

图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新兴二路小学科创教室,学生在进行3D打印中草药创作。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当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布局了12个数字中医药试点,支持重庆、安徽亳州以及10个单位开展先行先试,并遴选127个单位开展智慧中医医院试点项目建设,重点加强名老中医传承、中医智慧医共体等智慧应用。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与实践结晶,而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则是中医药宝库中的“明珠”。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多组学等前沿技术的迅速发展,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正从传统“静态存档”向现代“活态应用”加速转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与时代价值。

如何让这些凝聚着独特学术思想与精湛临证技艺的宝贵遗产在现代社会实现“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80后老中医”林明欣博士。

从“活化石”到“活智慧”的挑战

记者:很多人说名老中医的经验就像“活化石”,珍贵但难以活用。您认为当前传承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林明欣:这个比喻挺有意思。确实,中医药传承不是把老方子抄下来就完事了。我们面临三重挑战。

第一是“隐性知识难解码”。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具有高度抽象性与隐性特征,其挖掘存在结构性难题:学术流派众多且地域特色鲜明,缺乏统一的理论解析框架;回顾性病历常存在关键症状、舌脉等信息缺失,数据质量难以支撑深层规律探索;现代技术人员对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等核心概念理解不深入,导致数据分析结果偏离临床实际。这就导致传承工作多停留于经验描述与病案整理阶段,尚未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意象化”诊疗叙述难以转化为“可量化”的参数体系,阻碍了辨证关联图谱与决策路径的构建。

第二是“转化链条断裂”。名老中医经验在向实践转化过程中,尚未形成“循证验证—临床转化—领域拓展”的完整路径。具体表现为:缺乏高质量前瞻性临床研究验证经验方的有效性;尚未建立结构化、可复制的“标准化技术包”,导致核心经验难以在疑难病防治与个体化治疗中适配推广;人才培养与方案推广脱节,尚未形成“病种—方案—人才”协同整合模式。以手法技术为例,即便疗效确切,若缺乏标准化操作规范与适应症界定,亦难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规模化应用。

第三是“学科协同脱节”。中医传承涉及中医学、信息技术、数理统计等多学科领域,但当前跨学科协作机制尚未健全。中医专业人员相对缺乏数据挖掘与系统分析能力,而技术人员对中医理论精髓把握不足,易致“技术异化”现象。

记者:听起来像“鸡同鸭讲”。

林明欣:没错。比如用AI分析药方,中医的核心是“辨证识机论治”,如果只盯着数据里的“高频组合”,可能开出看似合理却背离辨证的方子。就像按菜谱做菜,食材都对,火候和顺序乱了,味道便会大打折扣。

从“个人持有”到“公共知识”的跨越

记者:那怎么破解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局?

林明欣:得从术语标准化做起。比如我们把症状、证型拆分成可解析的单元,建数据库和语料库。再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可把“意象化”描述转为“可量化”参数。举个例子,我们通过系统解析命门学说,提出“太阳疗法”,实现了中药、针刺、艾灸在多维度、多层次、多环节上的协同增效,系统性启动人体“生阳”自组织功能。上述过程需建立量化分析与质性研判的双重验证机制:一方面以数据挖掘揭示高频规律,另一方面通过深度访谈捕捉名老中医的隐性思维。

记者:在中医药传承方面,您曾经提出“深入一尺、更上一层、旁开一寸”的三维路径,推动名老中医经验从“个人持有”向“公共知识”转化。具体怎么操作?

林明欣:“深入一尺”是夯实基础,比如我们团队研究命门学说,融合6位国医大师心得,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但光有基础不够,还得“更上一层”——推动临床转化。比如设计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验证经验方的有效性,再做成“标准化技术包”,让基层医生能直接运用。

记者:就像把老中医变成“可复制的APP”?

林明欣:这个说法很有趣,但要注意,中医不是机械复制。我们做的“技术包”是结构化模块,比如针对某个证型,提供几种可选方药和针灸方案,医生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这叫“病种—方案—人才”捆绑模式。

记者:那“旁开一寸”是指跨界融合?

林明欣:对。中医不能闭门造车。我们和AI、大数据甚至可穿戴设备团队合作,开发符合中医辨证逻辑的智能辅助系统。比如结合可穿戴设备与AR技术创新远程跟诊模式,提升传承的临场感与实效性。还有认知科学团队帮我们解析老中医的决策思维。关键是“守原创思维之正,创交叉融合之新”,这种融合不仅是知识层面的交流,更是创新思维的碰撞。

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医智慧”

记者:您理想中的中医药传承生态是什么样子?

林明欣:名老中医经验的活态传承,最终目标是构建既能扎根中医本体、又能对接时代需求的动态知识生态系统。名老中医的经验不是静态存档,而是持续更新的“活水”。需要建立经验贡献激励机制,激发名老中医的参与热情;开发智能校验工具,确保知识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建立开放协作生态,促进知识的持续更新与价值释放。

当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进的数字中医药试点项目,正积极探索结构化、可迭代的知识库框架,借助AI将分散的医案、方剂、技法转化为标准化的数据模块,让“个体经验”真正沉淀为“公共智慧”。

记者:AI会取代中医吗?

林明欣:绝不会。人机关系是“并肩作战”。数字技术将逐步从传承工具升级为“共同进化体”。新一代智能系统需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的有机统一:在技术层面,实现四诊参数量化与人机交互的深度适配;在应用层面,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隐性经验的显性表达。

记者:这种传承转型中,最需要突破的是什么?

林明欣:一是伦理与知识产权框架——如何在保护名老中医知识产权的同时促进共享?二是循证研究升级。中医常说“个案经验”,但要成为“群体证据”,就得做多中心临床研究,将名医经验纳入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框架,把个案经验转化为可重复的诊疗方案。比如我们正在推进的命门学说临床验证,旨在让“太阳疗法”从“个体经验”变成“公共智慧”。

记者:最后,请概括总结中医传承的核心。

林明欣:深耕创新沃土,厚植传承根基,推动名老中医学术精髓在当代临床实践与教育体系中持续焕发生机,如此方能真正实现中医药事业的薪火相传与生生不息,进而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医智慧”,彰显千年岐黄在新时代的新价值——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每个人都能用上的健康解决方案。

上一篇:怎样老去算体面?(健康驿站·关注健康老龄化①)
下一篇:

易网健康养生网,致力于都市养生知识的普及,推进养生理念的更新。易网养生网提供专业、完善的养生信息服务,涵盖中医养生、食疗养生、养生保健、心理养生、养生小常识、女人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爱眼护眼、养生小知识和顺时养生等。作为养生第一门户,秉承传播科学养生方法和理念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祝您健康生活每一天!

相关推荐

6部门联合开展打击“黑救护”专项整治

1573

  本报北京电(记者王美华)规范管理救护车,严厉打击“黑救护”等违法违规行为,是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的重要保障。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安部等6个部门发布《关于开展非法救护车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联合开展为期1年的非法救护车专项整治工作。通知明确,本次专项整治面向

泉州小吃 添彩“美食之都”

105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月31日公布新一批“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名单,福建泉州市成功入选,获“美食之都”称号。街边不起眼的一碗面线糊里,盛着传承数百年的非遗技艺;古厝老巷飘香的姜母鸭,浓缩着独特的味觉传奇——这座刚被授予“美食之都”称号的古城,正用舌尖上的美味吸引大家的目光。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

怎样老去算体面?(健康驿站·关注健康老龄化①)

怎样老去算体面?(健康驿站·关注健康老龄化①)

1180

  近日,江苏省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市民艺术大学西画班上,老年学员正在专心画画。多年来,该市通过开设多种类艺术公益课程,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让他们老有所学、陶冶情操。顾彬斌摄(人民视觉)">近日,江苏省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市民艺术大学西画班上,老年学员正在专心画画。多年来,该市通过开设多种类艺术公益课程

2025年11月06日每日养生小知识健康简报,星期四!健康是一种生活态度!

2025年11月06日每日养生小知识健康简报,星期四!健康是一种生活态度!

1658

2025年11月06日健康养生简报,星期四!在这里,生活原来可以更健康!健康新闻1、血管、淋巴系统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指南发布2、我国鼓励“银发力量”参与医养结合服务3、成人健康体检“新国标”出炉4、健康守护更智慧!我国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5、“窜稀饮品”成营销风潮“瘦身”还是“伤身”6、可注射天线为医疗植入物安全供电7、微重力条件下打印出人体肌肉组织8、小小“娃衣”,悄然走红9、冷

我国鼓励“银发力量”参与医养结合服务

298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记者李恒)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等5个部门11月4日公布《关于开展银发医养行动的通知》,提出支持退休医务人员参与医养结合服务,壮大医养结合“银发力量”,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根据通知,按照立足实际、平等自愿、双向选择、满足需求的原则,将社会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和退休医务人员

血管、淋巴系统医疗服务价格立项指南发布

1762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记者彭韵佳)血管、淋巴系统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生命循环系统。国家医保局11月4日发布《血管、淋巴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原有血管、淋巴系统价格项目规范整合为116项,另有加收项9项、扩展项1项。国家组织编制立项指南,统一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为的是让

成人健康体检“新国标”出炉

1993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记者李恒)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11月4日公布《成人健康体检项目推荐指引(2025年版)》,旨在进一步规范健康体检行为,维护受检者健康权益。根据指引,健康体检是指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的诊疗行为。不包括职业健康检查

健康守护更智慧!我国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

1453

当人工智能遇上医疗卫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1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个部门公布《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卫生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这份文件不仅是一张技术落地的“施工图”,更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日常养生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169

现代人生活水平高,健康意识也强,稍微有一点不舒服,就喜欢去医院做个检查, 然后开一些药。但是,有很多病听起来很吓人,其实都是不用治疗的,大家不再花冤枉钱!饭后烧心:吃花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日常养生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116

立秋后秋燥袭来,不少人感觉身体干燥。那么怎么对付秋燥?12样日常美食煮一煮也能有好的效果。一、水煮香菜做法:把香菜洗净,切成小段后清水煮沸即可。1洗肾排毒把香菜切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日常养生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274

秋葵,在我国江西省的萍乡以及南方地区有种植,是锦葵科秋葵属植物,脆嫩多汁,滑润不腻,香味独特,被誉为人类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主要有利咽、通淋、下乳、调经等功效,主治咽喉肿痛,小便

每天只要坚持5分钟,胜过跑步1000米!
健身方法

每天只要坚持5分钟,胜过跑步1000米!

131

想要练出完美好身材那就要运动,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种新的运动健身法,那就是平板支撑(plank)。供图/视觉中国平板支撑,这就是现在大多数健身房都流行无器械运动。因为它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