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新经济】
通过生物技术,熊胆有效成分能够从鸡、鸭、猪的胆酸中提取、合成;通过微生物,蛋白质可以在工厂里以发酵方式“生产”出来,与传统蛋白质生产方式相比,能够大幅减少土地、水资源利用和碳排放……
这些并不是“魔法”,而是生物制造的“本领”。
“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利用生物体,包括酶和微生物细胞,结合工程学的原理进行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是将生物技术的创新产品推向商业规模的引擎,在医药、农业、食品、化工、材料等领域可以得到广泛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告诉记者,其产品包括燃料、材料,以及食品和饲料等。与传统制造业相比,生物制造具有高效性、原料可再生等特点,且只需常温常压条件,安全性、环保性较好。
我国是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生命健康消费市场最广阔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生物制造底层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物质转化、能量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新产品开发速度和过程工艺的绿色环保水平大幅度提升,生物制造正在成为提升生物经济发展能力的战略驱动力量。
前不久,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在湖南常德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在致辞中表示,我国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已达近万亿元,发酵产能占全球70%以上,一批有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逐步成长壮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常德作为湖南生物制造产业的重要基地,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常德市35家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实现产值125亿元;今年1至8月产值同比增长24.01%。据了解,湖南将进一步聚焦生物制造前沿方向,推动技术、项目、资本向常德等优势区域聚集。
放眼全国,生物制造凭借其颠覆性技术、特性和产业融合潜力,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赛道。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生物制造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生物制造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具备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将带来重构制造业生产模式、颠覆农业种植养殖模式等一系列重大变革。”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宏伟说。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生物制造创新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原始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基础生命科学理论、底层关键共性技术、生物信息资源等积累不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较少等。
“当前,我国生物制造领域已经进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加速的关键阶段,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要素配置水平,构建友好应用环境,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王宏伟说。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将生物制造作为未来产业正式提出,生物制造在我国产业板块里已处于引领位置。何亚琼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强化政策供给,突出创新引领,加快新成果在应用场景方面先行先试、成果转化,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加力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