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无异常就没事? 警惕心脏带病工作

前不久,演员张晋在旅行中突发心脏不适的经历引发公众关注。其妻子蔡少芬在采访中透露,张晋此前已有两次类似症状,但心电图检查显示“一切正常”,直至病情恶化才确诊冠状动脉堵塞近80%,紧急接受支架手术。这一事件让不少人感到疑惑:明明心脏在“带病工作”,为何心电图还会显示正常?今天,应急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范煜东就此热点展开健康解读。

心电图虽好 也有局限性

很多人对心电图存在过度信任,认为“正常”就是“健康”。这种认知偏差源于两方面原因。

心电图普及性高 但有“局限性” 心电图作为记录心脏电活动的重要工具,通过将电极贴在皮肤表面,精准监测心脏收缩、舒张时的电信号变化。它的优势十分显著,快速、无创、成本低,能够在短时间内初步判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急性问题,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在各级医疗机构甚至一些社区体检中都能进行,这使得人们容易将其误解为“全面检查”,认为做了心电图就能了解心脏的所有情况。其实不然,心电图也是有“局限性”的,它只能捕捉瞬间,无法预测未来。也就是说,它只能反映检查瞬间的状态,无法捕捉到间歇性或隐匿性的心脏问题。

心脏疾病的复杂性被低估 心脏疾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心脏问题可能涉及血管、肌肉、神经、瓣膜等多个系统,而心电图仅能反映心脏的电活动,无法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心肌活力等重要指标。例如,即使心电图正常,但冠状动脉可能已经存在严重的狭窄,或者心肌已经发生了损伤但尚未影响到电活动,这些情况都需要通过其他检查手段才能发现。

七个心脏问题 易被心电图放过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 冠状动脉的微血管如同细密的网络,为心肌细胞供血供氧。当微血管发生病变时,会影响心肌的血液灌注。这种病变常见于糖尿病患者、女性。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的影响,微血管容易受到损伤;而女性在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也更容易出现微血管病变。患者常表现为胸痛,但由于病变部位特殊,心电图往往正常,需要通过运动负荷试验观察运动状态下心肌的供血情况,或通过心脏核磁共振更清晰地显示心肌的微循环状态,才能准确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在疾病早期,血管狭窄可能并不严重,仅当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通常超过70%)时,在运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心肌耗氧量增加,才可能出现心肌缺血。而在静息时,由于心肌耗氧量较低,心电图可能完全正常。上面提到的演员张晋的案例就是典型代表,他两次不适时心电图正常,但实际血管已严重狭窄,只是当时没有触发缺血表现,从而导致了病情的延误。

非阻塞性冠心病 部分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不足50%,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的供血能够满足需求,心电图可能无异常。然而,当患者因为种种原因出现冠脉痉挛,或者微血管功能障碍导致心肌供氧耗氧量出现矛盾,此时的冠状动脉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液,就可能出现心肌缺血,引发心绞痛等症状。此时,仅依靠心电图检查可能会漏诊,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危险因素等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心脏神经官能症 这是一种由焦虑、压力等心理因素引发的心脏功能性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心悸、胸闷等症状,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均正常,心电图通常也无异常。这是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神经调节失衡,影响了心脏的正常感觉和功能,但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

早期心律失常 如阵发性房颤、室性早搏等,在疾病早期,发作可能不频繁,若检查时未发作,心电图可能捕捉不到异常的电信号,从而出现漏诊。这就需要患者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如出现心慌、心跳不规律等情况,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早期心肌炎 心电图对某些心脏疾病的敏感度较低。例如心肌炎在发病初期,心肌的损伤可能较为轻微,心电图可能仅表现出一些非特异性的改变,甚至完全正常,容易漏诊。

心脏瓣膜病的轻微异常 在早期也可能因症状不典型或检查时机不对,导致心电图“漏诊”。

心脏体检 还需这些“神器”

心脏健康需要多维度评估,除了心电图,还应结合症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家族史,必要时进行运动平板试验、心脏超声、冠脉CT等检查,才能全面判断。

运动平板试验可以模拟运动状态下心脏的负荷情况,观察心肌的供血和功能变化;心脏超声能够直观地显示心脏的结构和运动状态,评估心脏瓣膜、心肌等有无异常;冠脉CT则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和狭窄程度,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这些非典型症状是心脏预警信号

胸痛是心脏问题的典型表现,但并非唯一信号。以下症状同样需要警惕:

肩颈 下颌 上腹疼痛 心脏疼痛可能放射至左侧肩臂、颈部、下颌,甚至上腹部,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痛。

呼吸困难 活动后气短、夜间憋醒,可能是心衰的早期表现。

头晕乏力 心律失常导致脑供血不足时,可能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

莫名出汗 心脏缺血时,身体会启动“应激反应”,导致突然出汗,尤其是冷汗。

恶心呕吐 部分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易被误诊为肠胃炎。

与此同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出现以下任何不明原因的不适,都应联想到心脏问题。特殊人群要关注的心脏问题“不典型表现”:

女性 更易出现非典型症状,如疲劳、背痛、恶心,胸痛可能不剧烈。

老年人 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可能仅表现为呼吸困难、意识模糊。

糖尿病患者 神经病变可能导致痛觉减退,即使心肌梗死也可能无胸痛。

三个症状 需尽快排查心脏健康

心脏问题的“时间窗”很关键。急性心肌梗死需在120分钟内开通血管,每延迟1分钟,死亡率增加1%。即使症状轻微,也应尽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活动后胸痛 如快走、爬楼梯时出现,休息后缓解(提示心肌缺血)。活动后胸痛是由于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液,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疼痛。休息后,心肌耗氧量减少,疼痛症状缓解。这是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典型表现,需要尽快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不明原因乏力 持续数天以上的疲劳,尤其是伴随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不明原因的乏力可能是心脏功能下降、慢性心衰等疾病的早期表现。心脏功能受损时,身体的各个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会导致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同时,体重减轻也可能是由于心脏疾病影响了身体的代谢功能。

心悸频繁 自觉心跳异常(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持续数分钟不缓解。心悸频繁可能是心律失常的表现,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如果心悸频繁发作,且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尽快就医,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以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原因。

必须立即就医的危险信号

持续胸痛 超过15分钟不缓解,或伴随出汗、恶心、呕吐。持续的胸痛提示心肌可能发生了严重的缺血或损伤,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需要立即就医进行紧急处理,以开通堵塞的血管,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减少心肌坏死的面积。

突发呼吸困难 尤其是夜间平卧时加重,坐起后缓解。这可能是急性左心衰的表现,由于心脏功能急剧下降,导致肺部淤血严重,气体交换障碍,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需要立即给予强心、利尿等治疗,以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呼吸功能。

意识模糊晕厥 可能是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会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使脑部供血急剧减少,从而引起意识模糊、晕厥等症状,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危及生命。

血压骤降 收缩压低于90mmHg,或与平时相比下降超过20mmHg。血压骤降可能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大量失血等原因引起,会导致全身各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引发器官功能障碍,需要立即查明原因并进行抢救治疗。

心脏的日常养护指南

控制“三高” 打好基础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心脏病的“三大推手”。目前专家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等患者应该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和必要的药物治疗,维持血压的稳定。血糖方面,空腹血糖应<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糖。血脂方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2.6mmol/L(高危人群需更低),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来控制血脂水平。

饮食“三多三少” 饮食应遵循“三多三少”原则。多摄入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如鱼、豆类),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少吃盐(每日<5克)、添加糖(每日<25克)、饱和脂肪(如动物油、油炸食品),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高糖饮食会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风险,饱和脂肪会升高血脂,对心脏健康不利。

运动“适度原则” 每周应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30分钟,每周5次。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血糖和血脂,改善心脏的代谢功能。但要注意避免极端,久坐不动或过度运动(如马拉松)均可能增加心脏负担。久坐不动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过度运动则可能使心脏过度劳累,引发心肌损伤等问题。

戒烟限酒 管理情绪 戒烟是保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措施,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风险。限酒方面,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克(约1杯红酒),女性<15克,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问题,对心脏造成损害。长期焦虑、抑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心脏,可通过冥想、瑜伽、社交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定期体检 早筛早治 40岁以上人群应每2年做一次心脏体检,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血糖等检查项目,及时发现心脏的潜在问题。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肥胖、吸烟等)应每年进行一次冠脉CT或运动平板试验,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冠状动脉的情况,早期发现冠心病等心脏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预防病情的恶化。

上一篇:一项改革带来就医新变化(“十四五”的民生故事)
下一篇:

易网健康养生网,致力于都市养生知识的普及,推进养生理念的更新。易网养生网提供专业、完善的养生信息服务,涵盖中医养生、食疗养生、养生保健、心理养生、养生小常识、女人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爱眼护眼、养生小知识和顺时养生等。作为养生第一门户,秉承传播科学养生方法和理念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祝您健康生活每一天!

相关推荐

心脏神经官能症怎么针灸治疗?中医针灸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两大疗法

心脏神经官能症怎么针灸治疗?中医针灸治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两大疗法

480

心脏神经症,这种疾病大多发生在中青年朋友身上,这种疾病对患者朋友的危害特别大,所以患者朋友应该高度重视这种疾病,及时治疗,所以心脏神经症针可以治疗吗?让专家们一起介绍这个问题。一、体针疗法1.处方:取穴分为五组,第一组取位于肺俞、撅阴俞、心俞、督俞等相关节段,T1~T5夹脊穴位等。,第二组位于胸部相

老年人应该怎样预防冠心病?中医针灸能治心脏神经官能症吗?

1596

冠心病是许多中老年人都患有的一种疾病,而且冠心病的病程长,冠心病患者也难以抹去冠心病所引发的症状对生活带来的影响。很多心脏在发生之后是很难完全治愈的,对于这类疾病,临床上的治疗策略就是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那么针灸能治心脏神经官能症吗?老年人应该怎样预防冠心病?今天我们邀请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

专家:心脏疾病呈年轻化趋势 年轻人应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1016

新华社南京1月6日电(记者邱冰清)高强度、高压力、高度紧张、持续过劳的工作状态正成为年轻人猝死的重要诱因。专家表示,当前心脏疾病呈年轻化趋势,提醒年轻人应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尽可能避免意外事件发生。“年轻人心脏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主要与社会环境变化及不良生活方式相关。”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

《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公布

1423

中新网北京9月21日电 《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近日正式发布。共识强调以“三级预防”为基础的并发症防治理念,根据医疗发展不均衡的国情特点,给出了不同层次的建议。专家指出,由于危害大,经济负担高,早期发现和治疗有助于延缓进展,有无并发症是设定个体化控制目标的依据,进行糖

心脏疾病找上门来?很有可能与这几个方面相关

1284

日常生活中,引发心脏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人们在生活中如果不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控制,可能会大大增加患上心脏疾病的风险。那么,这些危险因素具体包含哪些?大家又应该如何避免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陆华表示,日常生活中注意三点,可以有效降低患上心脏疾病的风险。陆华介绍,引发心脏疾病的危险因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日常养生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169

现代人生活水平高,健康意识也强,稍微有一点不舒服,就喜欢去医院做个检查, 然后开一些药。但是,有很多病听起来很吓人,其实都是不用治疗的,大家不再花冤枉钱!饭后烧心:吃花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日常养生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116

立秋后秋燥袭来,不少人感觉身体干燥。那么怎么对付秋燥?12样日常美食煮一煮也能有好的效果。一、水煮香菜做法:把香菜洗净,切成小段后清水煮沸即可。1洗肾排毒把香菜切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日常养生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274

秋葵,在我国江西省的萍乡以及南方地区有种植,是锦葵科秋葵属植物,脆嫩多汁,滑润不腻,香味独特,被誉为人类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主要有利咽、通淋、下乳、调经等功效,主治咽喉肿痛,小便

每天只要坚持5分钟,胜过跑步1000米!
健身方法

每天只要坚持5分钟,胜过跑步1000米!

131

想要练出完美好身材那就要运动,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种新的运动健身法,那就是平板支撑(plank)。供图/视觉中国平板支撑,这就是现在大多数健身房都流行无器械运动。因为它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