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关节手术:量体裁衣 指哪打哪

说起骨科手术,许多人首先会想到,骨折后需要通过手术来固定骨头,比如使用石膏、钢钉、钢板等;对于老年人或者关节疾病患者,关节置换手术可以显著改善关节功能,减轻疼痛;对于运动员或者热爱运动的人来说,韧带重建手术可以帮助他们治疗运动损伤,重新回到运动场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脊柱疾病患者,脊柱手术可以解除神经压迫,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

目前,骨科可以大致细分为:关节外科、创伤骨科、脊柱外科、运动医学、骨肿瘤等不同专科。大部分骨科手术要使用钢板螺钉,但由于它们仅起到临时固定作用,可以在术后一定时间内取出;而关节置换手术中所安装的人工关节则需要永久跟随患者,为患者服务终生。这对医生的手术技术和人工关节的质量都要求极高。为了使人工关节这一新“器官”正常工作,医生又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建成国人关节数据库

选择关节的过程看似简单,但却存在很多技术难点。俗话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

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老年膝骨关节炎是我国人群好发疾病,以往,我国所使用的人工关节主要靠进口,多根据欧美人群的关节形态设计。而设计一款适合中国人群的人工关节,需要收集大量的国人骨骼解剖数据,然后进行分析设计,这并非一日之功。过去,由于缺乏中国人的骨骼数据库,科研人员无法针对国人骨骼特点进行相应医疗设备的研发。

针对这一情况,特别是数据体量小、解剖不匹配、形态地域和种族覆盖性差等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关节外科团队经过10余年采集研发,建成国人关节数据库和关节疾病真实世界数据平台,包括4个专病数据库、162个数据模块和9110例髋膝关节病例(临床信息库、影像数据库及标本库),牵头制定国内首个髋关节发育不良疾病数据集团队标准,揭示该类患者假体磨损快、关节寿命短的特有力学机制,据此提出了关节置换的镜像重建理念,并设计了相应的配套器材。

得益于国人关节平台数据库的扩容,智能化骨科内植物高效研发与应用有了共性理论与关键技术支撑。其中,国人适配的新型髋关节假体成果,让过去不敢换或无关节可用的关节重度畸形患者大为获益,不仅恢复了正常生活,更避免了多次翻修手术的痛苦。

人工智能的手术规划

假体位置是影响假体寿命和关节功能的决定性因素。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折发生率为1.1%,下肢不等长发生率为50%~80%,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为3.2%~6.5%,这都与术前规划不充分相关。

欧美国家多使用二维术前规划软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术的准确度,但由于二维影像无法完整反映三维信息,要求规划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规划可重复性低,尤其对复杂关节疾病手术而言,其可提供的参考作用较小。为解决二维术前规划软件存在的问题,三维术前规划软件应运而生。但这些软件均需手动对关节CT图像进行逐层分割,单名患者要耗时近1小时,难以大范围应用于临床。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人工智能与医疗的结合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主要包括:医疗影像智能识别、辅助诊疗、癌症诊断、医疗机器人、个人健康大数据、药物靶点寻找的智能分析等。

基于前期建立的真实世界数据平台病例库,我们将人工智能成功应用到关节置换手术中——只需要上传患者CT数据,便可以在几分钟内智能生成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案。

这是怎么做到的?首先,我们与国内知名团队合作,通过特有神经网络实现了骨盆、股骨等复杂解剖结构的精确识别、智能分割和三维重建;然后,将团队多年完成的各类关节置换手术进行机器学习,归纳总结了国内数10位专家的手术经验,实现了假体选型和位置的智能匹配;最后,基于以上经验总结和技术突破,合作开发关节置换手术规划系统,牵头完成多项多中心临床注册试验。目前,关节置换手术方案平均规划时间从60分钟缩短至4分钟,规划准确率由73.3%提高到96.7%,有效解决了二维规划不准确、三维规划效率低的临床难题。

手术机器人精准执行

有了合适的人工关节和智能手术方案,如何精准执行是摆在关节外科医生面前的又一道难关。前文所述,关节置换手术不同于其他骨科手术,对假体的位置和角度要求极高。人工关节在植入体内后,在数10年的磨损过程中,哪怕1°或者1mm的偏差,都会对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造成明显影响。

手术机器人的出现为破解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路。手术机器人在骨科领域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用于辅助髋关节置换。近年来,随着机器人技术和导航技术的发展,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大众接受度越来越高,应用也已覆盖三大类骨科手术:关节置换、创伤以及脊柱微创。

我们曾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进行过一场手术,在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协助下,分别帮助83岁患者完成左侧全膝关节置换术、72岁患者完成左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整个过程十分顺畅,机器人的辅助也很符合手术习惯。在进行膝关节手术时,我们用高精度压力传感器衬垫来辅助手术操作,实现了手术的精准平衡以及精确截骨,术后获得了非常平衡的屈伸间隙以及稳定的膝关节。针对髋关节病人重度发育不良且个子不高的问题,手术机器人自带的规划系统,帮我们在术前制定了良好的手术计划,并且在手术台上就可以模拟病人深蹲、屈膝。更让我们惊喜的是,术后第二天,患者就可以正常下地活动了。

可见,与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辅助手术可以有效提高精准度,且对软组织损伤少、后期并发症少。特别是对于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融合髋等复杂病例,临床中发现,采用“虚拟臼外精确配准”方法和“先注册后截骨”机器人手术策略后,术中辐射剂量会降低78.2%,精准性可达94.3%。

骨科治疗领域的创新技术和趋势不断涌现,这些技术正在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痛苦,并提高康复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期待有更多创新的方法用于处理骨科问题,以更好的医疗服务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孔祥朋、柴伟,分别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关节外科主治医师、主任)

上一篇:警惕“回流药”变“假药”“错药”危及生命
下一篇:

易网健康养生网,致力于都市养生知识的普及,推进养生理念的更新。易网养生网提供专业、完善的养生信息服务,涵盖中医养生、食疗养生、养生保健、心理养生、养生小常识、女人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爱眼护眼、养生小知识和顺时养生等。作为养生第一门户,秉承传播科学养生方法和理念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祝您健康生活每一天!

相关推荐

太空培育类器官或带来疾病新疗法

450

自2019年以来,科学家已经在国际空间站上培育出了包括人类大脑、心脏和乳房在内的多个类器官模型。这些类器官通常利用人类干细胞培育而成,在一系列化学生长物质的帮助下,干细胞可发育成类似人体组织的三维结构。与老鼠或猴子等传统动物模型不同,类器官使科学家能更准确地重现人类器官的独特复杂性。美国趣味科学网站

胎儿脑组织育出3D“迷你”类器官

139

科技日报北京1月9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8日出版的《细胞》杂志报道,荷兰科学家利用人类胎儿脑组织开发出可在体外自组织的3D微型器官。这些实验室培养的类器官为研究大脑如何发育开辟了全新道路。它们还为研究包括脑瘤在内的脑发育相关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提供了宝贵手段。此前,大脑类器官都是在实验室中培养出来的。现

公布《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

1251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是人间大爱善行,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关系生命伦理和社会公平,是国家医学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007年颁布施行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对促进器官捐献和移

衡量人体器官老化的血检方法问世

1667

科技日报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杂志6日发表的一篇生物科学论文首次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分析人体器官的老化,其可更好地预测疾病风险和老龄化影响。这项对逾5000人的调查分析显示,其中近20%的人表现出某一器官明显加速老化,这表明可能存在器官特异性疾病,或增加其死亡风险。老化造成组织结构和功

首个多腔心脏类器官模型问世

62

心脏病每年导致1800万人死亡,但新疗法的开发面临瓶颈,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整个人类心脏的生理模型。现在,奥地利科学院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IMBA)研究团队培育出第一个生理类器官模型,该模型包括所有主要的心脏发育结构,使科学家能够推进药物开发、毒理学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28日的《细胞》杂志上。202

器官移植或不再需要长期免疫抑制

1892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5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转化医学》上发表了一项早期临床试验结果:在移植前一周向活体肝移植接受者输注来自捐献者的免疫细胞是可行且安全的,并且可能使接受者成功摆脱免疫抑制剂,而不会排斥移植的器官。这项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有望使接受器官移植者

单克隆抗体成功预防移植后器官排斥

473

科技日报北京8月30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杜克大学健康中心的研究人员报告说,在接受肾移植的灵长类动物身上进行测试时,一种人造抗体成功地防止了器官排斥。这一发现为新型单克隆抗体在人体临床试验取得进展扫清了道路。该研究30日在线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研究人员称,目前预防器官排斥的药物总体上效

新技术有望延长冷冻器官“保鲜期”

219

依靠“冷冻技术”,穿越千年,在未来苏醒,这是科幻小说中常有的情节。虽然,目前实现冷冻和复活整个生物体还很遥远,但冷冻器官的科技进展还是给人们带来不少惊喜。近期,发表在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科研人员已在大鼠身上实现肾脏的长期冷冻和复温,并且这些经冷冻的肾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日常养生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169

现代人生活水平高,健康意识也强,稍微有一点不舒服,就喜欢去医院做个检查, 然后开一些药。但是,有很多病听起来很吓人,其实都是不用治疗的,大家不再花冤枉钱!饭后烧心:吃花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日常养生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116

立秋后秋燥袭来,不少人感觉身体干燥。那么怎么对付秋燥?12样日常美食煮一煮也能有好的效果。一、水煮香菜做法:把香菜洗净,切成小段后清水煮沸即可。1洗肾排毒把香菜切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日常养生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274

秋葵,在我国江西省的萍乡以及南方地区有种植,是锦葵科秋葵属植物,脆嫩多汁,滑润不腻,香味独特,被誉为人类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主要有利咽、通淋、下乳、调经等功效,主治咽喉肿痛,小便

长寿到底和什么有关?应该如何去养生?
日常养生

长寿到底和什么有关?应该如何去养生?

130

平时要养生、不是老了再养生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没病多检

清理血液垃圾吃它就管用
日常养生

清理血液垃圾吃它就管用

124

血液是滋养身体的源泉,它流遍全身的组织和器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也会出现一些“垃圾”,如果它们不能被及时“清理”,就会造成血液不清洁,变得黏稠,流通不顺畅,从而影响健康。这时,不妨通过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