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86岁“网红”医生!患者有问题都在网上@他

自7月4日更新了一篇关于小儿乙肝的防治科普文后,86岁高龄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科专家骆抗先,有好一阵子没有更新自己的知名博客《骆抗先乙……

86岁的骆抗先先生。他在8月18日获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授予“中国肝炎防治终身贡献奖”。 

自7月4日更新了一篇关于小儿乙肝的防治科普文后,86岁高龄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科专家骆抗先,有好一阵子没有更新自己的知名博客《骆抗先乙肝频道》。老伴身体不太好,一周还要出三天的门诊,再加上自己年事已高,骆抗先精力偶有不济。也就是7月,他获得了广东省道德模范称号,并成为了全国道德模范的候选人。

但即使如此,他依然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坚持出诊、查房。每个月还会在网络上回答病友关于乙肝的提问。8月18日,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授予骆抗先“中国肝炎防治终身贡献奖”,以表彰他为我国肝病防治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同一天,南方医院为其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室,专责为基层的医生进行感染领域专业知识培训和大众科普。

一个好医生从医66年零投诉

1951年开始从事感染性疾病防治工作以来,骆抗先是我国在这个领域内泰斗级的人物。但即便名声再大,在诊室里、网络上,他依然似个慈祥的老头。从医66年,老人从未被患者投诉。

一直以来,无论自己名气有多大,骆抗先坚持逢出诊即“早到”、“晚走”。每次都要看完全部挂号病人,往往中午一两点才下班,全然不理会助手的提醒和家人的催促。有一天,临近下班时,骆老无意间看到一对夫妇在诊室门口张望,却徘徊不前。原来他们来晚了,没挂上号,料想骆老要下班吃饭了,于是就没敢进来多问,准备离开。骆老看到后,二话没说把他们叫进来开始诊治。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是今天看不上,又得花冤枉钱,说不定还延误病情,是不是?”一席话说得夫妇俩感激涕零。

为病人省钱,是骆老最在意的事情。他是出了名的“精抠细算”,经常询问病人的花费,比如来广州的车费、住宿费等,认为花多了就会皱眉头。他选择的诊疗方案总是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从来不开一张大处方、大检查单。对家境贫寒的患者,他会告知复诊时不要挂专家号,普通号就行。

骆老不仅想方设法为患者省钱,还经常掏钱资助困难患者。今年2月,来自湖南衡阳的患者李先生,因患有肝硬化并伴消化道出血,慕名来到南方医院找骆老看病。骆老经过认真诊治后,建议他行TIP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然而,家境拮据的李先生却为筹集这笔手续费而发愁。这时,细心的骆老看出了他的担忧,二话没说,立即回到家里拿出10000元钱给李先生应急,并安慰他要树立信心。“我和您只是一面之交,您却对我如此的关心和信任,真不知该如何感谢您!”在骆老60多年的从医生涯当中,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正是因为骆老永远将病人摆在第一位,也赢得了患者们的一致尊重。他的候诊区总是秩序最好的。看到骆老不能按时下班,一些患者会悄悄地为他送上一瓶矿泉水、一个苹果、一个盒饭……

科研成果斐然国内最先研究病毒性肝炎

“条件太简陋了,就几个瓶瓶罐罐,连实验台都看不到,骆老就在卫生间的台面上标记同位素。难以想象,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一实验室如今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8年,刚到骆抗先的肝炎基础实验室时,眼前的景象让同事何海棠医生感到不可思议。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实验室,骆抗先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填补了许多研究上的空白。

1996年底,某学校700多名学生转氨酶不明原因地增高,疫情面达61%,其中有20多人因感染严重被送进医院。卫生防疫部门马上责成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前身)派专家去现场调研和协助防治工作。

身为全军传染病专业组组长的骆抗先到达疫区后便一头扎进调研中。回到广州后,骆抗先并没有放弃追寻病因,与专题攻关小组通过一年多严谨的动物实验和分子病毒学实验,在尝尽了无数次失败连着失望的痛苦后,终于鉴定出一种新的病毒基因组成段。这是继甲型和戊型肝炎后发现的世界上第三种经胃肠传播的肝炎病毒。这一重大发现,为人类探知新病毒所致的肝炎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骆抗先在国内最早将分子生物技术引入乙肝研究,发现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感染者的病毒变异,并在国内率先进行了病毒性肝炎细胞凋亡的发病机制研究,把我国乙型肝炎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提出的“无症状慢性活动性肝炎”新论点,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流转的200英镑骆老给留学同事的资助

骆抗先是一位名医,同时还是一名名师。他先后培养了7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目前我国感染性疾病领域的众多专家。老人对自己“抠门”、帮病人“抠门”,但在培养人才方面,却是出了名的大方,让名利、让机会、让经费,想方设法为学生的学习研究创造条件。他的学生、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就曾体会过老人的慷慨。 

侯金林回忆,1992年他去英国的圣玛丽医院医学院进修学习。走前骆老塞给了他200英镑。这笔钱是骆抗先之前作为公派学者到英国深造时勤俭攒下来的。“当时的200英镑相当于3000多元人民币,我在国内的每月工资也就200元。”有了这笔钱,侯金林撑过了在英国没发薪水的第一个月。他回国后,科室又陆续有两名医生前往进修,这200英镑就在师兄弟间传了下去,成为了科室的“传家宝”。

直到今天,侯金林还珍藏着骆抗先在1996年给他写的培养计划。在这份认真手写的培养计划里,骆抗先细细叮嘱他“必须长期深入临床”,还殷切寄望“市场经济还要发展,‘为病人着想’的观念不要改变,无论何时何地,‘病情需要你’的召唤不应拒绝。”

即便已是86岁的高龄,骆老现在还带着两名研究生。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成长成才,他常常到凌晨一两点还在指导学生的课题、修改学生的论文。他甚至还主动掏出20万元作为学生的科研经费,用于购买实验室所需各类试剂等。

在上级的支持下,骆抗先工作室正式成立。

骆老一直希望能够成立一个工作室,定期对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今年8月,在上级的支持下,骆抗先工作室正式成立。借助这个平台,骆老可以分期分批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网络辛勤笔耕点击量1300万+的“晚红”

86岁的老人,还是一名活跃在网络世界的网红。10年前开始接触网络、博客,一个字一个字的开始练习打字。老人开始在网络上尽心科学、严谨的科普。

老人编撰过很多专业的大部头书籍,作为医学生的教材。但普通患者难以读懂,一位患者看到了这本书,向他建议:“您一天门诊只能看几十个号,如果能够利用网络开博客,就能帮助到更多病人。”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骆抗先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于是乎,没学过拼音、不会打字的他,抱着“要为更多的病人服务”的念头,向学生求助,从零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在75岁的高龄时开通了“骆抗先的乙肝频道”博客,成为博客最早的一批用户。

在常人看来,利用业余时间写博客、回答网友提问却没有一分钱的收益,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而骆老却乐在其中,他说:“如果通过网络能使数百万乃至更多的人了解乙肝治疗的相关知识,其社会效益远非诊治几位患者可以比拟。” 

为了不误导患者,骆老每写好一篇博文,都要先“放一放”,确定观点无误、文字准确易懂才正式发布。他总是认真回复网友评论,并且回复的内容全是“干货”,详细解答。

骆老在工作室揭牌仪式上。

想到一些患者无法接触网络,他3次将博客文章集结成书出版,还以科室的名义买下1000本书,寄往全国的偏远地区,让无法上网、没钱看病的农村患者也能了解相关知识。同事笑称,他是“互联网史上年龄最大的博客出书者”。

开通博客11年来,骆老坚持每周更新文章,这一路坚持下来,一共发表了400多篇文章,博客访问量超过1300万,位居新浪博客健康总流量榜前列,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受益的患者不计其数。

上一篇:猥亵儿童事件频发:校园性教育何时不再尴尬?
下一篇:强生又陷“致癌门” 被判赔款4.17亿美元

易网健康养生网,致力于都市养生知识的普及,推进养生理念的更新。易网养生网提供专业、完善的养生信息服务,涵盖中医养生、食疗养生、养生保健、心理养生、养生小常识、女人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爱眼护眼、养生小知识和顺时养生等。作为养生第一门户,秉承传播科学养生方法和理念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祝您健康生活每一天!

相关推荐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日常养生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169

现代人生活水平高,健康意识也强,稍微有一点不舒服,就喜欢去医院做个检查, 然后开一些药。但是,有很多病听起来很吓人,其实都是不用治疗的,大家不再花冤枉钱!饭后烧心:吃花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日常养生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116

立秋后秋燥袭来,不少人感觉身体干燥。那么怎么对付秋燥?12样日常美食煮一煮也能有好的效果。一、水煮香菜做法:把香菜洗净,切成小段后清水煮沸即可。1洗肾排毒把香菜切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日常养生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274

秋葵,在我国江西省的萍乡以及南方地区有种植,是锦葵科秋葵属植物,脆嫩多汁,滑润不腻,香味独特,被誉为人类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主要有利咽、通淋、下乳、调经等功效,主治咽喉肿痛,小便

长寿到底和什么有关?应该如何去养生?
日常养生

长寿到底和什么有关?应该如何去养生?

130

平时要养生、不是老了再养生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没病多检

清理血液垃圾吃它就管用
日常养生

清理血液垃圾吃它就管用

124

血液是滋养身体的源泉,它流遍全身的组织和器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也会出现一些“垃圾”,如果它们不能被及时“清理”,就会造成血液不清洁,变得黏稠,流通不顺畅,从而影响健康。这时,不妨通过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