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的「生死簿」:以另一种方式留在世界

原标题:老赵的「生死簿」:以另一种方式留在世界

/>老赵有一个「生死簿」,排 1 号的是他自己。

「赵永华,男,59 岁,遗,角。」现已 72 岁的老赵从抽屉里拿出一个 16 开的小本子,戴上花镜,在台灯下眯着眼翻看。遗,代表遗体捐献;角,代表角膜捐献。后面打一个红色小对勾,意思是「夫妻同捐」。

从排 2 号的妻子开始,依次往后编到了 122 号。封皮上用透明胶贴着一张横格纸条,上面一笔一划地写着——《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公证名单册》。

/>老赵的「生死簿」

via 新京报陶若谷


这是他 2004 年开始登记的信息,这样的本子越来越多,登记的人年龄从 10 岁到 90 岁都有,「故去原因」的信息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是「癌」。

老赵住在天津市红桥区的一幢老式居民楼里。140 公里外的蓟县元宝山庄陵园,最南边的山脚下,立着一块近 600 平米的黑色大理石墙。「生死簿」里志愿捐献遗体的那些人,大部分是老人、残疾人和挣扎在生死边缘的重症病人。一旦离世,他们的名字就会出现在这面墙上。

这是天津市所有遗体捐献志愿者的纪念碑。

1055 个描金的名字一个挨着一个,没有生卒日期,没有照片,没有骨灰。他们离开的时候,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还留在这个世界。


不听他们的!

老赵是一名遗体捐献宣传服务志愿者,不属于任何组织。十几年来,他不仅宣传遗体捐献,还会在捐献者过世时帮忙料理后事。至今为止,他和妻子送走了 300 多位捐献者,在千余个描金名字中占了约 1/3。

2012 年,他把家里的电话变成了服务热线,只要夜里 12 点以后铃声嘟嘟一响,妻子就叫他:「老赵,起吧。又走一个。」

/>老赵到志愿家里串户的路上

via 新京报记者陶若谷

他接起电话先问,人在家还是医院?然后翻开「生死簿」 ,找到这个人的信息核对,再打电话给红十字会、医学院和眼科医院的眼库,通知他们赶紧派车去「请」。

与普通人至少三天的遗体告别时间相比,捐献遗体者从宣告死亡到遗体送走,快的五六个小时,慢的也就一天。「尤其夏天,遗体防腐处理必须得快。」

遗体捐献不同于心脏、肾脏、肺脏等器官捐献。遗体捐献后的去向是医学院校,教学时供学生研究操作。眼角膜的去向是眼科医院的眼库,给有需要的患者换上。

其实不通过他,捐献者的子女等执行人可以直接联系红会、医学院或眼库,但很多人还是习惯找他。

老赵知道,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和他同样想法的人很少。有人说他「有病」「脑子进水了」,他两手捂住耳朵,「说这个那个的太多太多了,不能听他们的。」


每个人都有了不起的一生

捐献者生前,从冒出这个想法到最终实现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要自己下决心并说服全部子女同意;之后,本人和家属要在捐献申请表上签字;然后,还要到公证处公证。

每个人都可以自愿申请无偿捐献遗体、角膜,申请人过世后,由生前指定的执行人操办捐献后事。这一系列流程不变,但人心在不停地变化。

对于老年人,最难的是过儿女关。有的老人想深入了解遗体捐献,便把报纸上的相关新闻剪成豆腐块,掖在一个角落里,「又怕儿女看见了,又怕儿女不同意,又怕弄丢了,再换个地放塞。」

捐献者过世后,家属反悔的也不在少数。有的家属会把表藏起来,当没签过。

有时会还会冒出来大舅哥、大伯、三叔这样「搅和」的亲戚,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兄弟姐妹签署了捐献申请,去世的时候跑来骂子女「不孝子」,「怎么把你爸妈给捐了」?也有脾气撒到老赵身上的。

对此,老赵想了个办法:如果夫妻都想捐,一般不至于巧到同一时间离去。先走的那个有老伴的支持,儿女不敢反对。这时,另一个就可以放下话说,「你们可别把爸爸(妈妈)和我分开啊。」

经过这十几年,老赵已经十分理解逝者亲属「解疼」「缓冲」的心理诉求,因为在老赵眼里,每个人都有了不起的一生。


姥姥的一对角膜

464 医院家属楼门前,一个大眼睛的女孩朝老赵挥手喊着「赵伯伯」,声音清脆甜美,忽闪忽闪的大眼睛会笑。她扶着老公的胳膊快走了两步,纤细的双腿拐了个弯才迈出去,终于抢在老赵前面打开单元楼门请他进屋。

十多年了,找老赵办捐献手续的年轻人很少。29 岁的刘淼就是其中一个。

由于出生时小脑缺氧,她无法像其他人一样正常走路。她问过姥姥:「他们为什么盯着我看哪?」姥姥说:「因为你长得好看呀。」

父母离婚后,刘淼和姥姥住在一起。十几岁时,刘淼参加过老赵志愿小组的活动,当时就想捐角膜,后来又想捐遗体。老赵一直反对,他总觉得年轻人脑袋一热就嚷嚷着要捐,等到老了,给子女留下一个「扎手」活儿。

但他并不知道,刘淼做出捐献决定源于姥姥的突然离世。

/>刘淼和姥姥

via 受访者

老人过世前不久那时,刘淼刚怀了女儿。她头天和姥姥说完,第二天姥姥又问,「你为什么老吐呀?」姥姥的脑子一天不如一天清楚,可一直记得外孙女爱吃鱼,爱喝鸡肉煲的汤,每次吃饭都夹到她碗里。

女儿出生后,刘淼更感觉到带孩子的不易。特别累时她会偷偷哭,「每次心里不舒服的时候,就特别想姥姥,特别想。」

后来,刘淼打听到姥姥捐献的一对角膜帮了四个人,她决定,在捐角膜的基础上还要捐遗体。


「人家要嘛,咱就给嘛」

「黑瞳仁外面那层亮晶晶的,绿豆皮儿四分之一大小的,就是眼角膜。」老赵掰开自己的左眼皮,一边比划一边讲摘除眼角膜的场景。每次眼科大夫来到捐献者面前,小包往边上一搁,白大褂穿上,小刀小剪子拿出来,十几分钟就做好了。

老尚决定捐献遗体也和别人有关。那是他的异卵双胞胎弟弟,两人出生只相差 10 分钟。

十几年前,弟弟得了尿毒症,浑身插着管子一遍又一遍地透析。本来他想给弟弟捐献肾脏,但两人血型不同,没法移植。

弟弟幸运地等到了肾源,来自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名捐献者的一个肾装在弟弟身上,另一个肾和肝也分别救活了同一家医院同一时间病危的两个患者。

弟弟这条命是捡回来的。后来,老尚也申请了遗体捐献。「人家要嘛(天津话,类似于「啥」),咱就给嘛。」至于遗体会到哪里去,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是不是一回事,老尚不知道也不关心。


他的灵魂在亲人的心里

对于遗体捐献者来说,眼角膜的去向是眼科医院的眼库,遗体的去向是医学院校——做教学标本。

刘慧(化名)上大二局部解剖课的时候,第一次见到遗体。她在天津一家医学院读基础医学,今年大四。

「大体老师看上去是发黄褐色的。应该是用福尔马林和一些技术处理后,又在冰柜里存放了很多年,才给我们用的。」大体老师是所有医学院学生对解剖课人体教学标本的尊称。

每次解剖课时,学生进入教室前,大体老师已经平躺在台子上,双手放两侧,手心向上。「他静静地躺在那儿,不可能再说一句话,但他让你觉得自己正在接近和探索科学,那时候不会再想此前担心尸体多么可怕,只觉得神圣。」

刘慧说,大体老师也因此又被称为「无言良师」。掀开白布前,这些未来的医生们,会深鞠一躬,以示感谢和尊重。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最小的「老师」暖暖(化名)只有 30 天的生命。她的相片嵌在一座精巧的玻璃纪念碑里,和所有「老师」一起,摆在解剖楼一层东侧的纪念厅里,外面拉上防尘帘。

她的样子永远定格在两年前的那个冬天。和所有新生儿出生证明上的照片一样,胖嘟嘟的脸蛋上顶着稀疏的头发。

谷老师来北大医学部工作已近十年。为方便有意向的志愿者联系,他的手机号码和老赵一样是公开的,贴在解剖楼三层办公室的门上。和刘慧一样,谷老师也有捐献遗体的打算。

2009 年以前,捐献者较少。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现在医学院每年接收的遗体约有六十多位。其中不少生前就是医护工作者。

解剖学是医学中的基础,谷老师打了个比方,就像盖一座大楼,没有窗户没有门能盖起来,但不能没有地基。「大体老师」是地基中珍贵稀缺的资源。

「没接触过这个的医生,哪个敢上手术台?又有哪个病人敢让他治?」他觉得医学是对抗死亡的,正是因为这些捐献者有对生的渴望,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如果没有,死了生命就已经结束,何必捐献遗体呢?他是想让后人通过医学的学习,救更多的人。」

在谷老师的眼里,当一个「人」变成了解剖台上的「教学标本」,他还是他,也不是他。是他,是因为他的身体经过专业处理保存得非常好,除了褪去了血色,其他几乎和生前一样。不是他,因为他的灵魂、他的思想已经不在本人身上,而在亲人的心里。

2018 年的第一天,天津蓟县的捐献者纪念碑上,两三只鸽子迎着干冷的风,飞过连排的松树。三天假期里,陵园门口登记的访客只有 11 个。

周春(化名)父亲的名字刻在左边第二排第六列的那块石头上。父亲去世的第四年,母亲的名字也刻了上去,和父亲间隔不到两米。

/>遗体捐献纪念墙

via 新京报记者陶若谷

老两口的晚年,用周春的话说,就是把 0 岁到 5 岁的人生像放电影一样,倒着放了一遍。先是腿不能动下不来床,然后吞咽功能越来越弱,大小便失禁,翻身也翻不了,最后难受得只能嘴唇动一动,讲不出任何话。

周春送走父母后也签了捐献申请表,想着有一天到这里和他们相聚。

「构成人体的物质本来就是原子、分子。组成我的那一部分,将来就变成空气,变成风。」在周春看来,他和父母会以这种形式回归自然,有的在空气里,有的在风中。(编辑:滑璇 责任编辑:任悠悠 校对:王心)

文章首发自「剥洋葱people」,部分内容有删减,「剥洋葱people」是新京报社深度报道部产品,记录真实可感的生命。


上一篇:暖心!为应对流感高峰,儿童医院的退休老专家主动延长出诊时间
下一篇:医生证明90后真秃了:这代人比父辈脱发来得要早

易网健康养生网,致力于都市养生知识的普及,推进养生理念的更新。易网养生网提供专业、完善的养生信息服务,涵盖中医养生、食疗养生、养生保健、心理养生、养生小常识、女人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爱眼护眼、养生小知识和顺时养生等。作为养生第一门户,秉承传播科学养生方法和理念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祝您健康生活每一天!

相关推荐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日常养生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169

现代人生活水平高,健康意识也强,稍微有一点不舒服,就喜欢去医院做个检查, 然后开一些药。但是,有很多病听起来很吓人,其实都是不用治疗的,大家不再花冤枉钱!饭后烧心:吃花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日常养生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116

立秋后秋燥袭来,不少人感觉身体干燥。那么怎么对付秋燥?12样日常美食煮一煮也能有好的效果。一、水煮香菜做法:把香菜洗净,切成小段后清水煮沸即可。1洗肾排毒把香菜切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日常养生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274

秋葵,在我国江西省的萍乡以及南方地区有种植,是锦葵科秋葵属植物,脆嫩多汁,滑润不腻,香味独特,被誉为人类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主要有利咽、通淋、下乳、调经等功效,主治咽喉肿痛,小便

长寿到底和什么有关?应该如何去养生?
日常养生

长寿到底和什么有关?应该如何去养生?

130

平时要养生、不是老了再养生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没病多检

清理血液垃圾吃它就管用
日常养生

清理血液垃圾吃它就管用

124

血液是滋养身体的源泉,它流遍全身的组织和器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也会出现一些“垃圾”,如果它们不能被及时“清理”,就会造成血液不清洁,变得黏稠,流通不顺畅,从而影响健康。这时,不妨通过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