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不再怕反弹!中疾控教你这样做

人民网北京10月28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中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减肥容易,维持难”——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体重刚瘦下来的时候备受鼓舞,后来体重反弹后又变得很沮丧。很多人减肥半年,好不容易成功瘦了十几斤,一年后体重不仅又反弹回来,甚至比之前更重了。这并不是个人意志力不够,而是有许多生理和心理机制在作怪。

体重反弹不是“意志力失败” 而是身体在“唱反调”

减重后体重反弹是生理、行为、环境和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身体的“反减重机制”往往是首要推手。

一是生理层面:身体的“节能防御”与“记忆烙印”

代谢适应:越减越“省电”的身体。减重后,基础代谢率会适应性降低,身体进入“节能模式”,热量需求降低。这种“代谢适应”就像汽车进入省油模式,此时恢复到减肥前的正常饮食,容易因机体消耗降低而导致多余热量极易转化为脂肪堆积,导致体重反弹。更关键的是,极端节食会导致肌肉流失,而每公斤肌肉每天需消耗13千卡热量维持,肌肉减少会让代谢“雪上加霜”。

激素失衡:大脑被“喂饱信号”绑架。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是“饱腹激素”,当体脂减少时,瘦素水平会骤降30%-50%;而胃部分泌的饥饿素(“饥饿信号”)则会显著上升。这种激素失衡会让大脑持续收到“能量不足”的指令,即使刚吃过饭也容易感到饥饿,甚至会降低运动意愿,从生理上驱使你多吃少动。

脂肪记忆:细胞里的“肥胖烙印”。研究发现,脂肪细胞具有“肥胖记忆”,即使减重成功,脂肪细胞仍会保留对过往肥胖状态的“记忆”;一旦恢复高能量饮食,会迅速增殖变大,让体重快速反弹。更令人警惕的是,反弹时增加的体重中,脂肪占比远高于减重时流失的脂肪比例,可能导致“体重一样,体脂更高”的尴尬处境。

二是行为层面:短期习惯难敌长期惯性

长期维持减重期的严格生活方式通常难以做到。许多人减重时依赖“极端控制”,比如每天只吃水煮菜,这种模式无法持续:一旦生活繁忙或放松警惕,高油高糖饮食、久坐等旧习惯便会卷土重来。

更隐蔽的是情绪化进食的回归。减重时靠意志力压制的压力性进食冲动,在遇到工作挫折、情绪低谷时会爆发,食物成为快速缓解焦虑的“安慰剂”,但这种通过进食获取的快感,往往导致热量摄入瞬间失控,“偶尔放纵”就此成为反弹的起点。

三是环境层面:无处不在的“诱惑陷阱”

现代社会的“营养环境”对体重维持极不友好:超市促销架上的高糖零食、办公楼的自助零食区、30分钟送达的外卖快餐,这些高热量食物不仅廉价易得,还通过口感设计让人“欲罢不能”。

社交场景更是“重灾区”:朋友聚餐的油炸菜、公司应酬的酒精饮料、家庭宴席的甜腻点心,“人情压力”和“氛围裹挟”会让人不自觉放宽标准。研究显示,在社交场合中,人均热量摄入会比单独进餐时增加40%以上,且容易忽略“隐性热量”(如勾芡汤汁、烹饪用油)。

四是心理层面:认知偏差瓦解长期坚持

“任务完成”心态:多数人把减重视为“有期限的苦差事”,达标后立刻产生“解放感”,进而引发对限制食物的“报复性进食”。比如之前半年没吃蛋糕,达标后连续几天暴饮暴食,瞬间抵消减重成果。

“全有或全无”思维:一次微小“破戒”(如多吃一块饼干)就引发心理崩溃,认为“计划已毁,不如彻底放纵”。这种认知偏差会把单次失误放大为连续放弃,最终彻底脱离健康轨道。

科学防反弹:四个维度构建“不反弹体系”

为了让减重成果长期保持,需从饮食、运动、环境和心理四方面同时发力,实现体系化的调整和巩固,以将短期减重行为转化为长期、可持续健康生活习惯。

一是饮食维稳:用“营养策略”替代“节食控制”

渐进式热量过渡:减重达标后,不要立即恢复原有食量。可每几天小幅增加热量,每周监测体重,帮助代谢平稳过渡。

高蛋白——优质碳水组合:保证优质蛋白(如鱼、鸡肉、豆类)的摄入,提升热量消耗的同时,还能减少肌肉流失。优先选择全谷物(燕麦、糙米)碳水,限制精制糖和白米面,搭配每日25-30克膳食纤维,增强饱腹感。

正念饮食技巧:遵循“蔬菜→蛋白质→主食”的进餐顺序,细嚼慢咽20分钟以上,给大脑足够时间接收饱腹信号。采用“80/20法则”:80%吃健康食物,20%灵活摄入喜好食物(如每周1次小份蛋糕),避免过度压抑引发的暴食。

二是运动巩固:用“肌肉量”锁住“代谢率”

力量训练增肌:每周2-3次力量训练(如哑铃、深蹲、俯卧撑),增加肌肉量,从而提高基础代谢。

有氧+间歇结合:每周保证150分钟以上中高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等),穿插2次HIIT训练(如开合跳40秒+休息20秒,重复8组),运动后燃脂效应可持续24小时。

激活非运动性消耗: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如爬楼梯、举矿泉水瓶),每天可多消耗200-300千卡热量。选择步行代替短途乘车、站立办公,让日常活动成为“隐形运动”。

三是环境干预:主动改造“抗反弹环境”

家庭饮食优化:冰箱显眼处放洗净的黄瓜、圣女果,高热量零食藏入橱柜深处;厨房备齐即食健康食材(即食鸡胸肉、冻干蔬菜),减少点外卖频率。

社交场景应对:聚餐前先吃健康零食,优先选择蔬菜与瘦肉,控制总量摄入。与亲友沟通自己的饮食需求,争取支持。

信息环境管理:卸载美食直播APP,关注健康科普内容;购物时养成看营养成分表的习惯,避开“每100克能量大于等于1700千焦”的高能量食物。

四是心理强化:用“认知重构”替代“意志对抗”

重塑目标:减重达标后,立即设定新目标,如“体脂率降低2%”“连续3周每周运动5次”“掌握10道健康家常菜”,用能力提升替代体重焦虑。

建立支持与奖励系统:加入减重社群或找同伴互相监督,达成阶段性目标后奖励非食物类礼品(如运动手环、书籍),以增强持续减重动力。

科学记录与预警:用APP或体重日历记录每周2-3天的体重(晨起空腹)、饮食和情绪,设定“体重警戒线”——反弹超过之前减重总量的5%(如减了10斤,反弹超0.5斤)就及时调整。记住:每周体重波动1-2斤是正常现象,无需过度焦虑。

真正的减重成功,是让健康成为习惯。减重达标只是起点,真正的成功在于将减重期间的健康习惯转化为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届时,体重维持便不再依靠“坚持”,而成为一种自然状态。请记住:维持体重比减重更需恒心。只有持续监测、灵活调整、长期坚持,才能实现健康蜕变。

上一篇:科学家从禽类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
下一篇:

易网健康养生网,致力于都市养生知识的普及,推进养生理念的更新。易网养生网提供专业、完善的养生信息服务,涵盖中医养生、食疗养生、养生保健、心理养生、养生小常识、女人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爱眼护眼、养生小知识和顺时养生等。作为养生第一门户,秉承传播科学养生方法和理念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祝您健康生活每一天!

相关推荐

五味中药房里的"扫地僧",作用竟这么大

1003

在武侠小说里,寺庙中的扫地僧看似平凡,实则身怀绝世武功。而在中药房里,也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这些药物历经千百年验证,虽不如人参、虫草名贵,但在某些病症上却能发挥更显著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盘点5种被严重低估的平价好药,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鸡内金消食化

上班族必看 五招激活“职场巡航力”

1172

整体而言,成人平均每天花在工作和与工作有关的活动上的时间将近10个小时。不少职场人士受到超重和肥胖的困扰。工作忙应酬多,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又抽不出时间去锻炼,成为不少上班族的常态。有没有可能通过改变工作环境和饮食习惯,走上一条更健康的道路呢?答案是肯定的。研究表明,只要对您的工作环境和日常工作进行简

科学家从禽类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

601

美国南加州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团队利用蛋黄提取物作为培养基的核心成分,结合其他关键因子,从鸡以及另外7种禽类中分离出真正的胚胎干细胞,并长期维持其稳定特征。这些禽类胚胎干细胞在研究胚胎发育、培育实验室家禽,乃至拯救濒危甚至灭绝物种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自然·生物技术》上。真

生成式AI成生命科学进步强劲引擎

871

当前,大型基础模型、多模态数据集,以及DNA与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大规模研究,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刷新着人们的认知。世界经济论坛网站在日前的报道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已成为推动生命科学进步最强劲的引擎之一。它进一步释放了CRISPR基因编辑与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的潜力。如今,GenAI已在药

五部门:增强基层老龄工作力量 发挥老年人作用

831

记者从民政部27日在京召开的2025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日,民政部、中央组织部、中央文明办、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新时代基层老年协会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的出台,是增强基层老龄工作力量,发挥老年人作用,服务老年人和基层治理的重要举措。”中国老龄协会宣传部主

生育津贴直接到账的背后(新视野)

848

一场生育津贴支付流程的变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快速铺开。辽宁、江苏已于近日正式发文,将于11月1日起在全省实现生育津贴直达个人。届时,全国将有25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即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海南、重

ECMO撤机后,他抱了一堆“徽章”来(平行病历)

1623

31岁的李华(化名)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子,因为发烧、呼吸困难等症状,不久前来到地坛医院进行治疗。经过肺CT检查及痰菌检查后,他被诊断为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根据丰富的救治经验,医生第一时间给予抗感染及经鼻高流量吸氧等处理。但患者肺部病变持续加重,因严重呼吸衰竭转入ICU。之后,以刘景院主任医师、蒲琳主

为人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贡献科研力量

1398

  本报电(吴超敏)近日,第二十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本届大会聚焦“组学与人工智能(AI)的未来”这一主题,吸引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围绕生命科学前沿议题展开对话。本届大会是ICG时隔20年再次在杭州举办。今年又恰逢人类基因组计划草图绘制完成25周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日常养生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169

现代人生活水平高,健康意识也强,稍微有一点不舒服,就喜欢去医院做个检查, 然后开一些药。但是,有很多病听起来很吓人,其实都是不用治疗的,大家不再花冤枉钱!饭后烧心:吃花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日常养生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116

立秋后秋燥袭来,不少人感觉身体干燥。那么怎么对付秋燥?12样日常美食煮一煮也能有好的效果。一、水煮香菜做法:把香菜洗净,切成小段后清水煮沸即可。1洗肾排毒把香菜切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日常养生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274

秋葵,在我国江西省的萍乡以及南方地区有种植,是锦葵科秋葵属植物,脆嫩多汁,滑润不腻,香味独特,被誉为人类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主要有利咽、通淋、下乳、调经等功效,主治咽喉肿痛,小便

每天只要坚持5分钟,胜过跑步1000米!
健身方法

每天只要坚持5分钟,胜过跑步1000米!

131

想要练出完美好身材那就要运动,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种新的运动健身法,那就是平板支撑(plank)。供图/视觉中国平板支撑,这就是现在大多数健身房都流行无器械运动。因为它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