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研究风湿诊疗方案(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潜心研究风湿诊疗方案(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张烜(右)指导学生开展研究。

北京医院供图

">

张烜(右)指导学生开展研究。
  北京医院供图

潜心研究风湿诊疗方案(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张烜(右一)查看患者片子。

健康时报记者 牛宏超摄

">

张烜(右一)查看患者片子。
  健康时报记者 牛宏超摄

人物小传

张烜,1969年生,江苏淮安人,风湿免疫科专家,北京医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临床免疫中心主任,30余年坚守风湿免疫临床一线,带领团队成功救治逾10万例疑难危重风湿病患者,研发靶向免疫治疗风湿病新技术,参与制定首部中西医治疗类风湿国际指南。

一大早,张烜的身影出现在北京医院风湿免疫科的门诊长廊。周二是他的出诊日,他总要早到一些。“要让患者来到诊室时,第一眼就能看见我。”这个朴素的信念,支撑着他走过1万多个晨昏。

坚守风湿免疫临床一线三十余载,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脏器衰竭的绝望,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蜷曲变形的双手,张烜目睹过太多生命在免疫系统失控中凋零,为患者驱散病痛的阴霾成为他坚守的信念。

久久为功,他以精湛医术带领团队成功救治逾10万例疑难危重风湿病患者,牵头研究确立了中西药联合治疗风湿病的方案,研发出靶向免疫治疗风湿病新技术,助力我国风湿病诊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不仅是医学的攻坚,更是医者仁心的坚守。

探索风湿免疫领域空白

  “让患者能‘站’着出院,是我一直努力做的事情”

在北京医院风湿免疫科的诊室外,坐着轮椅、拄着拐杖的患者不在少数。“让患者能‘站’着出院,是我一直努力做的事情。”张烜说。

“今天有位白塞病脑病患者来复诊。8年前,她第一次来就诊时因脑瘫坐在轮椅上,两个人扶着都站不起来;如今她不仅能站立,还能正常行走,甚至爬山。”谈及这名接近康复的患者,张烜脸上透着几分柔和,“这个过程很不容易,能熬过来的都很勇敢。”

找张烜问诊的患者,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患者,可以说,张烜的这间小小诊室,承载了他们的希望。

“有时候,压倒患者的不只是疾病本身,还有那种难以忍受的痛苦。”张烜说,风湿病并不是某一种病,而是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在内的200多种病的统称,这样的患者在中国有上亿人。

1994年,博士毕业后,张烜开始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当同期住院医师纷纷涌向心内科、消化科等热门专科时,张烜的目光却定格在相对冷门的风湿免疫科。

“年少气盛,总想着去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张烜说,彼时,我国风湿免疫领域的医学研究还存在大片空白,“一到休息时间,我就去借书、借病例,最多的时候一天借十几本,通过研读分析,尽可能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我们能等,但患者等不起啊!特别是了解到很多重症患者变卖了家里所有前来求医,心里很不是滋味。”30多年来,面对患者,张烜保持深切的关爱之情和换位思考的意识。有一次查房,他看到患者家属蹲在楼梯间啃冷馒头,当即把身上所有的钱甚至兜里的硬币都掏了出来,“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吧”。

为了解除患者的“痛”,张烜不曾停歇。“风湿免疫病都是慢病,有些患者我已经长期随诊二三十年,很多人都是从‘抬着进来’到‘走着出去’,那种成就感是最纯粹的,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张烜说。

“还有什么问题不清楚的吗?”门诊中,几乎每名患者临走前,张烜都会确认再三,“不能让患者带着疑虑离开,我少休息一会儿,就能给患者更多帮助。”

为患者找到更多治疗的可能

  “医学研究的突破,应该源于重要的临床需求”

“实在是太贵了,我们真的用不起啊!”这是张烜听过最多的一句话。过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生物制剂一个月要好几万元。后来即使降到一个月几千元,许多家庭也难以负担。

面对高昂的药品价格,张烜希望能为患者找到更多治疗的可能。“使用雷公藤的中药复方,每月只需要四五十元,但都是基于临床医生个体用药经验,缺乏高循证等级临床研究证据。”张烜说。

2010年,张烜牵头开展了雷公藤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列临床研究。十二年如一日,其间克服了种种困难,也不乏不理解的声音。张烜说:“有人说我们在做一件‘呆事’——太便宜的中药,没有人愿意做,没有经费支持,还要用工资收入填补。”

可张烜从没想过放弃。除夕夜,团队还在讨论研究进展;团队里所有人都知道,科研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即使努力也不一定有理想的结果,但没有一个人退出。“这是一件平凡但是有利于患者的事,我们必须坚持。”张烜说,“如果找到可推广的新方案,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每年能节省很多药费,不少家庭就不至于因病致贫、返贫。”

这件“呆事”终于在12年后有了回响。团队用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中西医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案治疗效果比国际经典方案更好,而且没有增加额外副作用。研究成果刊登在《风湿病年鉴》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受到广泛关注。

“医学研究的突破,应该源于重要的临床需求。”张烜说。

近些年,他又投入了另一项研究:“哪些患者可以减少药量,哪些可以安全停止用药?”

很多人认为,风湿免疫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但张烜不这么认为。“该减少就要减少,能停下就要停下,某些情况下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带来的伤害更大。”

2016年,他从系统性红斑狼疮“减药停药”这个临床痛点入手,开启临床研究。经过不懈努力,这项研究结果建立了稳定期红斑狼疮减停药策略。有的患者经过多年来的系统随诊治疗,已实现停药多年未复发;有的患者因为及时正确减停药,最大限度避免了激素的副作用。张烜说:“这些临床研究成果,比任何荣誉都更有分量。”

  制定中西医治疗类风湿国际指南

  “要让中国的风湿免疫治疗方案登上国际舞台”

从博士毕业后从事风湿免疫临床工作算起,张烜深耕风湿免疫领域30余年,在中国风湿病学领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和良好的口碑。

“成绩不完全属于我个人,而是来自于一代代前辈和同行的托举。”张烜说,风湿免疫前辈唐福林教授上世纪80年代去国外做访问学者时,不仅省吃俭用,回国时还用身上所有的外币买了实验室检测仪器,“老一辈医学工作者的这种情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提醒我要跳出‘小我’,更多地考虑学科发展和我国风湿病整体诊治水平的提升。”

2000年1月,张烜到国外做访问学者。一些老前辈嘱咐他:“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无论走得多远,永远要记得,你的根在这里。”海外的经历,让张烜得以更加切实地对中西医治疗方案进行比较,看到了我国在风湿病原创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他想:“一定要让中国的风湿免疫治疗方案登上国际舞台。”

这些年来,张烜和一些国际专家一道,经过系统评价、证据整合分级和反复讨论,共同制定了首部中西医治疗类风湿国际指南。凭借这股劲,他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发现和鉴定风湿病致病和炎症风暴新型关键靶点和机制;研发出全新的诊断标志物,提高风湿病早诊率……

“我们所做的工作不仅带动了中国风湿免疫疾病的诊疗发展,还影响了很多国外专家对中国诊疗的认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主任来向我们‘取经’,请教如何治疗严重消化道受累的狼疮患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风湿科集体组织学习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张烜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2日 06 版)

上一篇:在无声的世界里放声歌唱
下一篇:

易网健康养生网,致力于都市养生知识的普及,推进养生理念的更新。易网养生网提供专业、完善的养生信息服务,涵盖中医养生、食疗养生、养生保健、心理养生、养生小常识、女人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爱眼护眼、养生小知识和顺时养生等。作为养生第一门户,秉承传播科学养生方法和理念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祝您健康生活每一天!

相关推荐

在无声的世界里放声歌唱

615

5月7日,广西桂林市聋哑学校排练室内,一群听障儿童正进行日常训练。“起!”指挥棒在空中画出一个感叹号,合唱团负责人李博张大了嘴巴,用夸张的表情、灵活的肢体语言调动孩子们的情绪。“嗯、啊、哦……”不同的声部响彻排练室。“教听障儿童唱歌,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已经坚持了10多年。”李博说,“最让人难忘的,

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超2万例

1836

  本报北京5月21日电 (记者申少铁)记者从中华骨髓库获悉:在湖南省岳阳市中心医院,湖南理工学院一名学生近日完成了近300毫升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这标志着中华骨髓库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2万例。经过20多年发展,中华骨髓库入库数据已达360多万人份,成为世界第四大、亚洲第一大骨髓库,并向国(境

2025年05月22日每日养生小知识健康简报,星期四!健康是一种生活态度!

2025年05月22日每日养生小知识健康简报,星期四!健康是一种生活态度!

562

2025年05月22日健康养生简报,星期四!在这里,生活原来可以更健康!健康新闻1、2025年05月21日每日养生小知识健康简报,星期三!健康是一种生活态度!2、一种小分子可精准阻断细胞凋亡3、心脏形成瞬间图像被成功捕获4、广西构建“AI+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5、经典需要守护者,还需要说书人6、小满未满,祛湿防寒7、六十五岁以上不接待?银发消费岂能一拒了之8、预付费合同中的“超期余款不退”有效吗?

2025年05月21日每日养生小知识健康简报,星期三!健康是一种生活态度!

2025年05月21日每日养生小知识健康简报,星期三!健康是一种生活态度!

850

2025年05月21日健康养生简报,星期三!在这里,生活原来可以更健康!健康新闻1、一种小分子可精准阻断细胞凋亡2、心脏形成瞬间图像被成功捕获3、广西构建“AI+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4、经典需要守护者,还需要说书人5、小满未满,祛湿防寒6、六十五岁以上不接待?银发消费岂能一拒了之7、预付费合同中的“超期余款不退”有效吗?8、广州出台措施发展养老金融9、土豆里的“大食物观”10、当好老年患者的“眼睛

一种小分子可精准阻断细胞凋亡

1383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澳大利亚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小分子,能够选择性抑制细胞凋亡。这一发现为治疗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开辟了新途径。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细胞凋亡是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每天约有百万个细胞有序消亡。然而,当这一过程失控时

心脏形成瞬间图像被成功捕获

757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利用延时视频,捕捉到活体小鼠胚胎心脏开始形成的瞬间,从而确定了心肌细胞的起源。这项突破性成果为理解先天性心脏缺陷的成因及开发新型疗法提供了全新视角。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杂志》上。胚胎发育的影像是利用一种

小满未满,祛湿防寒

1872

本报北京电(记者王美华)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5月21日将迎来小满节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伯华介绍,小满节气标志着暑气渐升、雨水渐丰,万物至此小得盈满。此时节,自然界的阳气渐盛,人体也需顺应时令变化,调整日常起居,防热防湿、安然度夏。李伯

经典需要守护者,还需要说书人

1694

手里这本《思考中医》,翻着翻着就放不下了。别看封面上印着“思考中医”“伤寒论导论”等字样,让人乍以为是本学术大部头,真读了才会发现,敢情中医还能这么聊。倒不是说里头有多少惊世骇俗的医学发现,而是刘力红这位大夫实在会讲故事,用“东拉西扯”的方式把张仲景的《伤寒论》讲得深入浅出、趣味盎然。在读书都快成了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日常养生

这18种病根本不用治

169

现代人生活水平高,健康意识也强,稍微有一点不舒服,就喜欢去医院做个检查, 然后开一些药。但是,有很多病听起来很吓人,其实都是不用治疗的,大家不再花冤枉钱!饭后烧心:吃花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日常养生

立秋后煮一煮百病消

116

立秋后秋燥袭来,不少人感觉身体干燥。那么怎么对付秋燥?12样日常美食煮一煮也能有好的效果。一、水煮香菜做法:把香菜洗净,切成小段后清水煮沸即可。1洗肾排毒把香菜切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日常养生

入秋多吃秋葵 美国人夸其“植物伟哥”

274

秋葵,在我国江西省的萍乡以及南方地区有种植,是锦葵科秋葵属植物,脆嫩多汁,滑润不腻,香味独特,被誉为人类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主要有利咽、通淋、下乳、调经等功效,主治咽喉肿痛,小便

每天只要坚持5分钟,胜过跑步1000米!
健身方法

每天只要坚持5分钟,胜过跑步1000米!

131

想要练出完美好身材那就要运动,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种新的运动健身法,那就是平板支撑(plank)。供图/视觉中国平板支撑,这就是现在大多数健身房都流行无器械运动。因为它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