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开展儿童角膜移植。在我国,角膜病是第二大致盲性眼病,而角膜移植是这类患者重见光明唯一的希望。但儿童的角巩膜组织薄又软,是业内公认的高危移植手术。
当时,已在斜视弱视领域得心应手的我,并不愿触碰这个难题。直到我遇到了那个让我许下一生承诺的天使。
那是2018年的一个冬夜,凌晨1点,我接到了重症监护病房的电话:“有个2岁男孩走了,家长坚持捐献角膜,请您来取吧。”
在病房洽谈室,我见到哭得崩溃的孩子妈妈,得知小男孩儿叫宣宣(化名),因为异物窒息,仅仅一天就和妈妈阴阳两隔。
她哭着对我说:“医生,我的儿子是个天使。他的眼睛很健康、很漂亮,把他的角膜给其他需要的孩子吧。”
我没有想到,这是一个母亲在失去孩子后对医生唯一的要求。
手术很顺利,我们在宣宣的病床前三鞠躬。
妈妈被搀扶进来,手里拿着一把棒棒糖,不断地把棒棒糖塞进孩子那永远也不能攥起的小手里,嘴里只说一句话:“我要奖励奖励他……”
我的眼泪默默地流到口罩里,手中提的角膜转运箱,好像有千斤重。那一刻,我暗下决心:孩子,我一定让你的眼睛,重新看到这个世界,无论多难。
天一亮,我就通知了两个双眼先天性角膜混浊的孩子的家属。经过紧张的准备,在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两台角膜移植手术顺利完成。原本灰白的角膜,变得乌黑透亮。
术后第二天,5个月的宝宝可以伸手去抓眼前晃动的奶瓶,1岁的娃娃能晃晃悠悠地走路了。他们终于能够看到这个美好的世界,而这光明正是那个天使宣宣的馈赠。
从那以后,手术室、太平间、急诊病房,都留下了我的身影。每一次“天使”献出自己最后的礼物,我都会在三鞠躬时,许下接力光明的承诺。
有一次,我给9个月大的小雅(化名)做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这项手术要在不及头发丝1/6厚度的角膜后弹力层精细操作,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但只要手术成功,就能获得最佳视觉质量。可术后的小雅,角膜植片没能恢复透明。
那几天,我反复研读文献、一帧一帧地分析手术录像,经历了好几个辗转难眠的夜晚,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
我决定再次手术时,助手劝我:“她的角膜条件不好,这次改做穿透移植吧,难度小些。”我当然知道改术式更容易,可也知道深板层移植,孩子将来的排斥概率会大幅下降,远期效果更好。我的决定,关系着孩子的一生。
“再试一次深板层。”我下定决心,翻遍了中外文献,跑遍全北京寻找生物胶粘合剂,在心中反复演练双板层新技术,做好各项准备,再次走上手术台。终于,手术成功了!角膜透明了!我兑现了那个接力光明的承诺。
看得见只是开始,看得清才是目标。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针对移植术后儿童的疑难检影验光、隐形眼镜验配、感知觉弱视训练等一系列特色技术,打造了个性化的视觉康复方案。我们的学术成果多次在国内外会议上展示,树立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如今,小雅已经5岁了,经过一系列康复训练,视力已经达到0.8,马上就要背起书包上学了。
作为国内首家开展角膜移植的儿童医院,我们已经成功为301名患儿完成移植手术。他们大多数不到3岁,其中一半是小于1岁的婴儿。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患儿数量不断增加,角膜材料日益紧缺。2023年,国内首家儿童眼组织库在北京儿童医院成立了,越来越多“天使的礼物”,通过眼库这架生命桥梁,点亮了角膜盲童的未来。
我还记得在眼库揭牌仪式上,我请到了多年未见的宣宣妈妈。她对我说:“谢谢你们,让我儿子的眼睛,还能看着这个美好的世界,我和孩子的爸爸也想签角膜捐献志愿书。”
我国有400多万角膜盲患者,但每年接受角膜移植手术的不足1%。每一个角膜捐献的决定,都是一次生命的接力,都能让一个患者见到光明,让一个家庭重获希望。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每一个孩子眼中的光芒,都将是这个世界最灿烂的朝阳。让我们携起手来,用爱与责任,为他们接力光明,点亮未来!
(作者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