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坛网站日前报道称,营养不良与饮食相关疾病每年不仅造成全球超过8.1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还在悄然侵蚀卫生系统、削弱劳动力素质、挤压公共预算空间。若不及时采取行动,这些问题或将引发新一轮全球健康危机。
人工智能(AI)正为此开辟新的可能——通过智能科技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减轻医疗系统压力。然而,要让AI真正释放其潜能,每一项解决方案都应当恪守伦理底线、惠及普罗大众,让技术创新成为照亮普通人健康生活的温暖之光。
全球营养危机形势严峻
世界正站在营养危机的边缘。这场危机不仅关乎健康,更牵动全球经济。营养不良形态多样:从消瘦、发育迟缓到微量元素缺乏,从超重肥胖到饮食相关慢性病,无不侵蚀着人类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数据显示:全球超25亿成年人面临超重或肥胖困扰;与此同时,1.49亿5岁以下儿童遭受发育迟缓威胁。更令人警醒的是,近半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与营养不良直接相关。这些数字背后,是个人健康受损、家庭负担加重、国家发展受阻的连锁反应。
营养不良已超越健康范畴,演变为严峻的经济挑战。全球农业粮食体系每年隐性成本高达12万亿美元,其中近七成(8.1万亿美元)与不健康饮食及慢性病相关:营养不良导致生产力损失超1万亿美元,超重肥胖带来的经济损失突破2万亿美元。据预测,到2035年,仅肥胖一项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就将达到4.3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3%。
这场危机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巴西通过家庭计划与妇幼保健项目成功降低儿童发育迟缓率;尼泊尔的维生素A补充计划印证了传统干预的成效。这些案例既证明了综合政策的有效性,也暴露出其局限——标准化方案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食品环境,更无法满足规模化应对的需求。
AI提供个性化营养方案
面对全球营养危机,AI技术正在展现其独特价值。它能弥合传统干预措施的不足,通过分析个人基因、生活习惯和环境数据,提供真正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彻底告别“一刀切”的时代。数字监测工具可实时追踪健康数据,助力政策精准响应;移动平台则将专业指导延伸至偏远地区,让健康服务无远弗届。
具体而言,AI通过解析基因组、膳食结构、健康指标等海量数据,不仅能生成高度个性化的饮食建议,更能精准预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风险。例如在中国,AI驱动的孕期健康管理,通过实时个性化指导,有效改善了肥胖孕产妇的健康行为。
全球创新案例也层出不穷。如韩国三星公司的“食品+”应用依托视觉AI技术,能识别4万种食材,并与智能家电无缝对接,在百余个国家提供16万份多语言食谱。美国加州孪生健康公司的数字孪生技术,为血糖管理提供了实时个性化方案。美国费伊公司完成5000万美元融资,致力于推广AI营养治疗。美国贝弗尔公司的营养追踪程序能与主流血糖仪联动,实时解析饮食影响。印度菲特弗莱健康科技公司推出的AI驱动程序“营养360套装”,整合照片记录、语音输入、AI膳食规划等创新功能,建立了涵盖4万种印度食物的营养成分数据库,其中囊括了这些食物包含的5种常量营养素和50多种微量营养素的数值。
这些创新正在重新定义营养健康的边界,让科学饮食变得简单、精准且触手可及。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AI驱动的营养市场规模从2022年的16亿美元猛增至2024年的36.6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85.1亿美元。这背后是生活方式疾病激增带来的迫切需求,也是技术创新与普及度提升的共同结果。通过预防疾病,AI既降低了长期医疗开支,又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健康与经济的双赢。
应符合伦理且惠及大众
AI为营养学领域带来巨大机遇,但若忽视公平与伦理道德,其风险同样不容小觑。
一个主要基于欧洲饮食习惯训练的AI模型,若直接应用于非洲或亚洲,所提供的建议可能毫无实际价值,甚至带来健康风险。
数据安全同样不容忽视。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此前曾报道,谷歌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非法使用了100多万份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患者的隐私信息,并因此面临集体诉讼。
负担能力与普及程度也是关键问题。如果AI驱动的营养应用或基因检测价格过高,或是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持续滞后,那么最需要这些技术的人群反而会被远远抛下。
要避免这一局面,各方协作至关重要。各国政府、企业以及国际平台应携手制定伦理标准,开发可负担的服务模式,并努力弥合数字鸿沟。






